一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引發的銀行收益思維風暴

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2021年諾貝爾獎頒布將於當地時間10月4日至1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進行。202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是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37萬元人民幣)。

這次除了生理學獎,醫學獎,物理學獎等等,斷斷注意到了最後一場也就是10月11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看到這個經濟學獎,斷斷不由得聯想到了我的父親,我的父親一直在北京工作,他可以說見證了屬於北京的繁榮,崛起,同樣他也見證了一批又一批的北漂的辛酸和無奈,由於我父親在斷斷小時候就開始炒股,斷斷七歲那年,也就是將近一零年,我父親虧了八十萬,我的母親整整一周沒回家,從那時候,我父親頂著壓力一步步翻身,崛起,也因此和金融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久前我的父親問我,你知道在這個數字化時代,銀行的盈利方式是什麼嗎,我不假思索地說不就是放貸收利息嗎?父親搖了搖頭,然後跟我講了起來,在這個越來越趨近數字化的時代,你沒有發現人們已經很少帶現金出門了嗎,人們去銀行貸款,去花唄貸款等等方式,最後到賬戶的只是一系列數字,你並沒有拿到真錢,但是你應該能注意到,銀行從來都是接收武裝押運的現錢,打個比方,某生銀行今天到了兩千萬現金,這也就意味著銀行的賬戶上多了兩千萬,如果僅僅拿這兩千萬來說,今天銀行有兩千個人每個人去這個銀行貸款一萬元,那銀行的這兩千萬會少嗎,很明顯不會,這兩千人貸款一萬元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是通過銀行卡收款的,那他們所得到的只是一串數字,而銀行所到的這兩千萬基本沒有花費,這也就代表著銀行不僅僅可以貸款給這兩千個人,他甚至可以用這兩千萬貸給四千甚至一萬個人,而銀行相當於多收了幾倍的利息,但他的兩千萬卻基本沒有動

聽完這些話我想了很久很久,我那時候真的感受到玩金融的人的恐怖之處,就跟我近期聽的一個演講,分析馬雲的「槓桿"集資,這些金融圈的大G的思維方式堪稱恐怖

這是斷斷第一次發文,可能有些地方寫的不好,希望能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指出不足之處,也可以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