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維和的我國戰士,閑暇之餘拿著MG3機槍擺POSE拍照、MG3式7.62mm通用機槍的前身是MG42式機槍。該槍是在前聯邦德國加入北約組織後,由MG42式機槍的7.92mm口徑改為7.62mm、發射北約7.62mm制式彈而成。萊茵金屬有限公司於1959年開始生產,型號定為MG42/59式。聯邦國防軍稱它為MG1式,後來加以改進,定為MG2式,1968年又進行改進,定為MG3式,同時正式列裝軍隊。
MG1A1的改良版本為1959年的MG1A2(MG42/59),主要改為較重的擊鎚(950克,原為550克)、加入新式環形緩衝器以對應美國的M13彈鏈及DM1彈鏈。再後來的又加入了槍口制退裝置、改良兩腳架及擊鎚,命名為MG1A3。而以沿用的MG42直接改裝成7.62 NATO的版本名為MG2。至1968年,MG3正式進行生產,相比MG1A3,MG3改良了供彈系統的運作,亦加入了防空用的瞄準照門,部份零件仍可與原MG42互換。
在1956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重新組建武裝力量,稱為聯邦德國國防軍。當時東、西德的武器裝備很自然地分屬北約華約兩個集團,所以輕武器的口徑是打算要在軍事集團內通用的。然而由於當時德國軍工業還沒有恢復過來,還沒有能力馬上研製和生產新武器,所以西德軍隊便在當年的11月從比利時FN公司訂購了一批FAL步槍,並命名為G1。此舉只是臨時應急,將來的計劃還是要實現輕武器國產化,所以在1958年西德軍隊選中了HK公司生產的G3步槍,而至於機槍則是選擇了改為北約標準口徑的MG42。
在非洲執行維和任務的我國工兵營戰士,閑暇之餘拿著巴基斯坦護衛部隊的MG3機槍擺POSE拍照。在1956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重新組建武裝力量,稱為聯邦德國國防軍。然而由於當時德國軍工業還沒有恢復過來,還沒有能力馬上研製和生產新武器,所以西德軍隊便在1958年選中了HK公司生產的G3步槍,而至於機槍,則是選擇了改為北約標準口徑的MG42並重新命名為MG3。浴火重生的MG42將口徑變成了使用北約制式7.62X51毫米彈藥,內部幾乎沒有做改動,因此MG3和MG42外觀上十分接近,下面我們說一下如何從外觀上區分MG3和MG42.
MG34S和MG34/41 - MG34S和MG34/41是根據二戰開始時早期的戰鬥經驗,認為如果採用較高的射速能產生較大的散布面覆蓋更大的目標區域。所以MG34/41的射速提高到1200RPM,而MG34S的射速更是提高到1700RPM,此外對槍機及其他細節都略有改進。MG34/41重量14kg,略重於原來的MG34型。這兩種型號都在1942年生產了極少的數量,在後來的試驗中被MG39/41所擊敗,而後者則被定型為MG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