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6月30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安徽主題採訪活動走進位於合肥高新區的深空探測實驗室。這個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的國家級科研平台,運行三年來不僅湧現出一批科研成果,促進深空新質產業發展,還大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據了解,由深空探測實驗室等發起的國際深空探測學會,計劃於7月上旬在合肥正式成立,這將是首個落戶安徽的國際組織。
深空探測實驗室於2022年正式運行,圍繞深空技術、深空科學、深空資源和深空安全四大領域十二個方向,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科學研究引領。這是我國首個由「國家行業主管部門主導、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高水平大學全面參與」的國家級新型研發機構,並以黃山主峰「天都」作為第二名稱,總部設在合肥,北京設立分部。
三年來,實驗室形成了包括8名兩院院士、50餘名核心骨幹人才等在內的團隊,支撐了鵲橋二號、嫦娥六號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其中,實驗室牽頭研製的天都一號、二號地月通信導航技術試驗衛星,成功實現月球軌道雙星編隊飛行,是安徽省首次承擔探月工程航天器總體研製工作。「天都星」與月壤原位3d列印系統、水冰原位熱提取系統原理樣機等三項成果,都入選安徽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當前,國際深空探測活動由單一國家獨立實施向多個國家聯合探測轉變。為了創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人才中心和科創高地,深空探測實驗室也加大國際合作交流,與60餘個國際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同時,創辦了一年一度的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吸引了上百位外國專家、30多名院士出席,在國際航天界產生重要影響。
記者了解到,深空探測實驗室還聯合國家航天局探月中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發起成立國際深空探測學會,並計劃於7月上旬在合肥召開成立大會。這是首個由中國牽頭髮起的航天領域非政府國際科技組織,也將是落戶安徽的首個國際組織。
據了解,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旨在打造深空探測領域學術交流、人才培養與合作平台,匯聚全球科技力量,推動學術繁榮和創新發展。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安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