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伊朗主動聲稱,將放棄核武器,換取美國的經濟鬆綁,原以為,此舉將推動美伊關係破冰,伊核談判順利進行,但沒想到,伊朗的讓步並沒有換來預期的效果。
(特朗普政府,要求伊朗停止所有鈾濃縮活動)
1、美國對伊朗,又划了一條「紅線」
據悉,特朗普政府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紅線:「伊朗,你不許有鈾濃縮!」不少人好奇,核武器都不造了,為何還要揪著鈾濃縮不放?
要知道,鈾濃縮不僅是核武製造的重要環節,還關乎民用核能的發展。換句話說,它既可以是和平鴿,也能化身為戰爭猛獸。美國自然不願看到伊朗擁有這種讓人兩眼發亮的技術——哪怕只是1%。因此,特朗普政府明確表示,任何協議都必須包括伊朗全面停止鈾濃縮的承諾。
而再看伊朗的態度,在美國的施壓下顯得不卑不亢。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表示,在鈾濃縮的問題上,伊朗認為自己完全遵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規矩,他們的鈾濃縮僅僅是為了滿足和平需求,比如發展核能,而不是去造什麼核彈。
(伊朗堅決維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強調和平用途鈾濃縮的權利)
因此,伊朗堅定不移地捍衛自己的權利,絕對不會因為外部壓力而屈服。
2、美伊之間,最缺少的是信任
特朗普政府雖然一開始對外放話說,美伊之間快要握手言和了,但實際情況卻讓人頭疼。兩國之間的信任差得不是一點半點,美國這邊心裡一直打鼓,生怕伊朗會在某個不注意的時刻突然有了製造核武器的念頭。
那麼,伊朗到底有沒有核武器?
從技術上講,可以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來摸個底。但問題是,一旦伊朗有了決定,等美國察覺可能已經晚了。因此,美國發明了一個聽起來高深莫測的概念:「核門檻」。這個說法就是在指,伊朗從決定造核武到真正搞出核試爆的時間跨度。為了提高安全感,美國希望盡量把這個時間拖長。
(美國擔心伊朗一旦決定製造核武器,將難以及時反應)
其實在2015年達成的伊朗核協議中,雙方就曾為核門檻做出妥協:規定伊朗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抵達核門檻。但到了特朗普這屆,嘴上的功夫又來了,說什麼伊朗必須放棄一切核活動,然而又表示可以從事民用核能開發,好一個模糊的態度——這其實就是一種軟硬兼施、既拉又打的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美伊兩國如同一場拔河比賽的雙方,各自用力,雖然都喊著和平口號,但彼此防備心不減。這種缺乏信任關係的背景下,協議的前景顯得撲朔迷離,矛盾也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3、海灣國「借樹乘涼」,站隊以色列
在這個背景下,以色列和一些海灣阿拉伯國家,如同坐在火山口邊緣,時刻警惕著任何可能的震動。
(多國反對伊朗核能力提升,擔憂軍事衝突可能性增加)
以色列一直是中東地區對伊朗核能力提升最警惕的國家之一。他們幾乎不相信談判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並且準備為了阻止伊朗核計劃而承擔軍事衝突的風險。對於以色列來說,寧願冒著被全面反擊的風險,也要先發制人地打壓伊朗的核野心。
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態度則稍顯微妙。這些國家不敢輕易得罪美國,但同時也不願招惹伊朗,因為一旦局勢爆發,他們很可能首當其衝。這種處境讓他們不得不走鋼絲:一方面希望美國和以色列能控制住伊朗的核能力,另一方面又悄悄祈求不要陷入直接衝突的泥潭。
正因如此,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與日俱增。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在硬實力上有顯著優勢,但伊朗的潛在反擊能力讓他們心頭始終籠罩著一層陰影。伊朗的戰略導彈分布廣泛,若爆發衝突,其射程覆蓋的不僅僅是近鄰以色列,美國在中東的諸多軍事基地都在其打擊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