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風
前言
印度不管軍事、基建還有經濟等等,都習慣性對標中國,事事想和我們爭個高低,眼看著中國在和美國的關稅問題上取得不小收穫,印度也開始「搞事情」。
於是印度開始對美國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印度幻想中的自己,天秀操作一錘五,實際卻是拉的夠嗆,不僅沒有得到想要的效果,反被制裁了一波。
中國的強硬反擊
美國對全球鋼鋁產品一頓操作猛加關稅,這筆賬算下來,對印度出口到美國的東西來說,損失可不是個小數。
印度那會兒是真的著急,特別想趕緊把這事兒給談妥,姿態放得相當低,甚至都表示願意給美國某些商品零關稅了,就是想換個友好的貿易協議回來。
可軟話、好話說盡,美國那邊就是不接招,不僅沒給印度面子,反倒感覺胃口更大,想壓印度要更多,印度這條「以和為貴」的路走下來,有點灰頭土臉。
再看同時期的中國,面對同樣的美國關稅大棒,中國可沒想著去哀求或者示弱,上來二話不說,直接選擇正面硬碰硬。
中國拿出了實打實的報復清單,對等、精準的反制措施一個接一個,你加我的稅,我就加你的,而且專挑你能感覺到痛的地方打。
這一來二去,中國這股硬氣反而把美國給「請」回了談判桌,後來在日內瓦那場雙方的會談結果,普遍認為中國是站著把面子和里子都拿到了:關稅互相降了一些,暫緩實施的懲罰措施也定了。
同樣是挨了美國關稅這記重拳,印度是怎麼放低姿態怎麼來,結果沒啥用,中國是咬著牙頂回去,反而逼出了迴轉的餘地,中國這種「以硬碰硬」換來的階段性勝利,給印度好好上了一課。
印度也想學著亮拳頭
中國那邊拿硬氣姿態換來了實惠,印度看到了心裡去,原來強硬這招才管用,光好言好語沒用。
於是,印度政府內部討論的風向變了,乾脆也別老老實實談了,學學中國,也對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試試!
5月13日,他們悄悄準備了一份長長的清單,遞到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清單上清清楚楚寫著:如果美國不撤銷報復性關稅,印度也要對部分美國貨下手,額外加稅,以牙還牙。
這份清單意味著印度徹底變了之前低聲下氣、軟磨硬泡求協議的策略,這是印度第一次認認真真考慮要正面回擊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打算試試把拳頭也硬起來。
這無疑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印度想要模仿中國,換條路走走看,放出要強硬反擊的風聲,選擇的時機很微妙。
此前不久,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邊界衝突的停火表示「滿意」,還在宣傳中大力誇耀自己在南亞問題上的「斡旋作用」,似乎幫了印巴兩國一個大忙。
他可能認為,印巴兩國接受了美國的好意,至少在貿易問題上應該給美國一些面子,表現的更配合一些。
結果呢?印度沒按美國設想的那樣「感恩戴德」,反而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沒給美國面子,堅持說這是我們自己的事,美國你別插手。
更打臉的是,就在這個背景下,印度還把打算對美國商品加稅的清單給亮出來了,這不是明擺著要讓美國難堪,有點「頂風作案」的意思嗎?
印度原本可能想著,學中國硬氣一把,就算不能全贏,至少也能拿到點談判桌上的籌碼,讓美國重視一下。
誰知道,這一試,非但沒複製中國的成功,反而一頭撞上了美國的怒火,他的反應速度快得驚人,語氣里透著明晃晃的震怒。
美國根本不給印度任何台階和情面,公開直接放狠話:印度要敢這麼干,美國就對印度商品加稅!這記響亮的耳光,顯然扇得印度措手不及,遠遠超出了他們最初試探性的設想。
硬氣一碰就碎
一聽到懲罰性關稅威脅,印度那點剛剛鼓起來的硬氣,瞬間就像戳破的氣球一樣,滋溜一聲就癟了下去,官方的口風變臉變得飛快,立馬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軟了下來。
印度外長一改之前硬碰硬的調子,打起了太極,他表示,跟美國的貿易談判「十分複雜」,好多事項都「仍在討論中」,反正就是沒個定數,又不忘強調貿易協定,得「互惠互利」才行。
這套外交辭令聽著挺客氣、保留了點顏面,但實際傳達的核心信息明擺著:之前那個打算對著干、學中國報復的計劃,不搞了!
我們還是要老老實實、仔仔細細地跟美國坐下來慢慢談,尋求談判解決關稅分歧,印度試圖擺出「以牙還牙」的姿態,結果牙還沒碰到人家,自己先嚇得縮回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印度學中國硬氣,結果連一輪交鋒都沒挺住就立刻繳械、調轉槍頭了?為什麼中國能通過硬杠把美國逼回談判桌,印度卻招來近乎侮辱性的高額懲罰威脅?
根本原因,說白了就是兩國手裡握著的「籌碼」不同,或者說是能讓美國感到疼痛、能有效影響美國決策的能力,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
憑實力說話
別看印度對美貿易總額也上千億美金,順差看起來也挺大,似乎從美國那邊賺了不少錢,但這層順差就像一件光鮮亮麗的外套,下面藏著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結構性劣勢。
中國在貿易問題上之所以能表現得強硬,並且能讓美國感受到切實的壓力,主要在於其對美國經濟和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深度滲透。
許多中國出口商品已經牢固地嵌入了美國經濟結構中,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中,中國佔據著許多關鍵環節。
一旦中國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例如限制美國高度依賴的關鍵資源出口,或者大幅減少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美國的許多企業將立即面臨困境,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也會受到直接影響。
這種反擊能夠直接擊中美國經濟的要害,迫使美國的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必須更加謹慎,從而增強了他們與中國進行談判的意願。
反過來看看印度,它出口到美國那些商品,尤其是製造業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可選的替代品太多了,印度產品在很多領域的可替代性太強。
美國要是不買印度貨,轉身就能從越南、孟加拉國或者別的哪個國家找到差不多的替代來源,印度的出口,對美國經濟的「痛感」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美國不買印度東西,頂多損失點銷售額,很容易從別處補上,而印度從美國買的很多是高科技產品、精密的工業設備,這些東西往往是印度發展經濟迫切需要的,而且在短期內還真不容易找到別的靠譜供貨源。
印度對美國進口的依賴,要比美國對印度出口的依賴大得多,這就是赤裸裸的不對等關係,手裡的牌天壤之別。
印度要是因為反擊真惹毛了美國,美國來個懲罰性關稅,或者更狠的,乾脆不賣你急需的高科技了,印度自己只會更傷筋動骨,得不償失。
印度這次試圖模仿中國的強硬姿態,與其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反擊,不如說更多是一種抱著「試試看,能不能給談判加點碼」心態的策略性試探。
一旦真正遭遇美國那種碾壓式的強硬回應,它那缺乏實質性實力支撐的架勢立刻就垮了,沒辦法,只能灰溜溜地回去,繼續按自己真實的實力去跟美國軟著來談判。
結語
這件事活生生地證明了,想在國際舞台上玩「硬碰硬」的遊戲,你手裡得真有硬東西,得有能讓對手真疼的籌碼,光看著別人這麼干能奏效,自己卻不具備匹配的實力就照貓畫虎,結果只能是碰一鼻子灰。
參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