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僅對關稅帶來的美股崩潰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視而不見,還吹噓起他關稅政策的「累累碩果」。
當地時間4月8日晚,特朗普在共和黨國會委員會(nrcc)籌款晚宴上拿台積電舉例稱,前總統拜登向這家公司提供了66億美元的補貼,幫助其生產晶元,但他「沒有給台積電任何錢」,只是告訴台積電「如果你們不在這裡建廠,你們就要繳納高額的稅款,25%、50%、75%,或許是100%」。
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他們在將微型電路蝕刻到矽片的尖端技術上擁有幾近壟斷的地位,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舉足輕重。近年來,台積電生產的晶元及其本身已成為地緣政治焦點。美國《紐約時報》4月3日稱,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後,一切都在發生顯著的交易性轉變。今年2月,特朗普在白宮答記者問時再次指責,中國台灣地區搶走了美國的晶元業務,直言不諱地表示希望將之奪回。
在此兩周前,特朗普威脅稱,要對所有在美國以外製造的計算機晶元、半導體等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以促使科技公司將晶元製造生產線遷回美國。他當時特別警告稱,在台灣地區生產的晶元也將面臨這一關稅,避免關稅的「唯一方法」就是科技公司回美國建廠。
《紐約時報》指出,台灣當局一直在想方設法說服特朗普不要徵收關稅,他們表示有意與美國共建一個被長期擱置的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項目。3月初,台積電宣布未來四年內將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的投資,擴大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業務,提高晶元產量。台積電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間就宣布了要在亞利桑那州建工廠的計劃,從拜登政府處獲得了巨額補貼。根據台積電的說法,他們在亞利桑那州已建造有兩座晶圓廠,去年4月宣布將建造第三座晶圓廠。其中,第一座晶圓廠已於2025年初開始生產,第二座晶圓廠預計2028年投入運營。
這種行為贏得了特朗普的讚揚。他4月2日在宣布對台灣徵收「對等關稅」時,表揚了台積電在美國投資的決定。他和他的助手們還呼籲,其他在拜登政府時期承諾過在美國投資的晶元公司,例如韓國三星電子公司、sk海力士和台灣地區的環球晶圓公司(global wafers),能夠承諾加大投資。
特朗普在「對等關稅」政策中對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六大類產品給予了豁免,但他3日在「空軍一號」總統專機上告訴記者,半導體關稅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無論是否有針對半導體的關稅,全球半導體產業都會遭到特朗普關稅的打擊。《紐約時報》稱,製造半導體的供應鏈既全球化又高度專業化,雖然大多數先進晶元在台灣生產,但它們隨後會被送往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測試,接下來又可能會在墨西哥、中國等地被裝在手機和人工智慧伺服器上,最後銷往全世界。
美國蘭德公司技術分析高級顧問吉米·古德里奇(jimmy goodrich)表示,實際上,直接進口到美國的半導體很少,大多數都被裝在最終產品中。
受台灣當局資助的智庫研究員何明彥(ming yen ho)對《紐約時報》表示,即使是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工廠生產的晶元也必須離開美國,封裝成其他設備,然後才能到達美國消費者手中,「這是目前全球晶元供應鏈的一個現實」。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數據稱,2024年美國直接進口的晶元總價值為820億美元,而裝載有晶元的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和汽車,2024年美國的進口額分別約為5210億美元、4780億美元和3860億美元。
該報分析稱,如果人們為了應對價格上漲而減少晶元購買,晶元銷量就會下降,這最終將導致晶元製造商的收入和增長率下降,可能壓低利潤和股市估值。今年前三個月,台積電股價已下跌了近27%。
「這比說『我們要對鋼鐵徵收關稅』還要棘手得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丁·喬澤姆帕(martin chorzempa)說。
台積電對美「投降」其實是台灣當局對美態度的一個縮影。在對美國32%的「對等關稅」沉默了近一周後,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7日直接「跪了」,宣稱不進行報復或反制,遭到島內猛批。
前國民黨「立委」許毓仁指出,台當局「對與特朗普的關係過於樂觀」,「認為特朗普會對他們好有點太天真了,尤其是在台積電宣布之後」。
國務院台灣發言人朱鳳蓮2月26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從近期台灣輿論可以看出,島內各界對台積電變「美積電」的擔憂和疑慮在迅速增加。民進黨當局為謀取私利,對外部勢力予取予求,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和實力企業作為「倚外謀獨」的敲門磚,甚至當成「伴手禮」拱手奉送,一再出賣台灣民眾和企業的利益福祉。這種不以「賣台」為恥、反以媚美為榮的行徑,遭到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和企業的反對。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