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2025年04月09日18:54:02 國際 1423

蒙古國這幾年在地緣政治的夾縫裡折騰得挺熱鬧,特別是2023年8月那次跟美國韓國的合作,直接把稀土開發和航空運輸這塊大蛋糕擺上了檯面。

表面上看,蒙古國這是瞅准了中俄忙別的事的空檔,趕緊跟美韓簽合同,想借著稀土這張牌給自己經濟翻個身。

可惜啊,現實沒那麼簡單,合同是簽了,稀土也挖了,但最後發現,規矩還是得中俄來定。

這事得從頭捋捋,看看蒙古國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一步步被現實摁回原地的。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蒙古國的稀土野心

蒙古國是個內陸國家,北邊是俄羅斯,南邊是中國,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啥事都得看鄰居臉色。不過,這地方有個寶貝——稀土儲量。

據公開數據顯示,蒙古國稀土儲量全球排名靠前,雖然比不上中國那70%的壟斷地位,但也夠讓不少國家眼饞的。

稀土這玩意,現在是高科技產業的命根子,晶元、電池、導彈,哪都離不了。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這幾年,全球稀土供應鏈緊張,美國急著找中國以外的貨源,蒙古國自然就成了香餑餑。

2023年8月,蒙古國總理羅布桑那木斯來·奧雲額爾登帶著團隊跑去美國,搞了一次大動作。這次訪問不是隨便聊聊,而是實打實簽了合同。

跟美國簽的是「開放天空」協議,方便航空運輸,特別是稀土貨物的空運;跟韓國和美國一塊還搞了個三方合作,計劃在蒙古國建稀土加工廠,用韓國技術把原材料變成高附加值產品。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這合同一簽,蒙古國這邊樂開了花,覺得自己終於能靠稀土這張牌,從礦業依賴的老路上跳出來。

為啥選這時候?說白了,中俄當時都有點「顧不上」。俄羅斯忙著烏克蘭那邊的事,注意力全在外頭;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小,忙著穩內需、調結構。

蒙古國瞅准這空子,趕緊跟美國韓國搭上,順便還能平衡一下中俄對自己的影響。這思路聽著挺聰明,搞個「第三鄰國」戰略,不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里。可惜,他們低估了地緣政治的硬道理。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合同簽了,稀土挖了,然後呢?

合同簽完,蒙古國這邊幹勁十足,稀土開採立馬上了馬。不過,問題很快就冒出來了。蒙古國是內陸國家,東西要運出去,要麼走中國,要麼過俄羅斯,沒第三條路。

航空運輸聽著高大上,但成本高得離譜,運力也有限,大規模出口根本不現實。

2023年10月,第一批稀土貨物準備走中國天津港運出去,結果卡住了。中國這邊給出的理由是「環保審查」和「貿易合規」,手續一拖再拖,貨物就堆在邊境動不了。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俄羅斯那邊也好不到哪去。2023年11月,俄外交部放話,說蒙古國的對外合作得「尊重地區平衡」。

這話聽著挺客氣,但動作可不含糊——西伯利亞鐵路的運費直接漲了,運輸時間還因為「技術調整」拖得更長。

蒙古國這下傻眼了,稀土是挖出來了,可運不出去,等於白忙活。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他們本來指望「開放天空」協議能救場,但現實是,飛機運稀土那成本誰扛得住?小批量還行,大規模出口純屬做夢。

這時候就能看出來,蒙古國簽合同的時候,想法是挺美的,但沒算透現實賬。稀土這東西,不是你有貨就行,供應鏈的控制權在誰手裡才是關鍵。

中俄兩邊沒明著撕破臉,但這一手軟刀子下去,蒙古國就得老老實實回頭找他們談。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中俄的影子:你跑得了嗎?

2024年初,蒙古國扛不住了,總理奧雲額爾登親自跑去中國談判。

折騰了好幾輪,終於跟中國這邊談妥了:稀土可以通過中國港口出口,但得交額外的過境費,還得優先供應一部分給中國市場。

俄羅斯那邊也差不多,蒙古國加了對俄能源採購,才換來鐵路運輸的便利。這妥協下來,蒙古國等於是在美韓合同的基礎上,又給中俄交了「保護費」。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蒙古國本來想靠美韓翻身,結果發現,再怎麼折騰,地理位置這死結解不開。

稀土出口的命脈還是捏在中俄手裡,你簽再多合同,路不通、貨出不去,一切都是白搭。中俄也沒啥大動作,就是卡你一下,你就得服軟。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控制,才是真厲害。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國內這時候也炸了鍋。反對派逮著機會猛批奧雲額爾登,說他外交政策太激進,把國家帶溝里去了。

2024年6月大選,蒙古人民黨輸得挺慘,奧雲額爾登也跟著下台。新政府上台後,沒徹底撕毀美韓合同,但明顯把重心轉向跟中俄協調。沒辦法,現實擺在這,你不服不行。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小國博弈的苦:地理位置是原罪?

這事看下來,蒙古國其實挺憋屈的。

他們有稀土這張好牌,也想借著全球供應鏈緊張的機會翻身,可惜地緣政治這東西,不是你有資源就能說了算。

內陸國家的命門太明顯了,出海口沒有,運輸靠鄰居,經濟命脈等於攥在別人手裡。蒙古國想靠美韓突破中俄的圍堵,這心思能理解,但操作起來太難了。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其實不光蒙古國,小國在強鄰中間求生存,向來都不容易。

簽合同的時候雄心萬丈,以為自己能借力打力,結果發現,規矩還是得老大哥來定。中俄沒必要跟你硬碰硬,稍微動動手指頭,你就得回來求和。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之處。

蒙古國是賺了還是虧了?表面上看,稀土出口總算邁出一步,跟美韓的合作也沒徹底黃。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但實際上,他們付出的代價不小——過境費、優先供貨、運輸成本,哪樣都得掏真金白銀。美韓這邊倒是得了便宜,拿到了稀土資源,還不用直接跟中俄扛。

中俄更不用說,啥也沒幹,就把蒙古國拉回自己軌道,規矩還是他們定的。

全球稀土這局棋,蒙古國想當玩家,結果發現自己還是個棋子。奧雲額爾登下台了,蒙古國的稀土夢還在,但怎麼走下去,還得看中俄的臉色。

蒙古趁著中俄不防備,與美韓簽署合同,卻不曾想規矩還得中俄來定 - 天天要聞

結語

蒙古國這波操作,起點是高,落點有點慘。稀土是好東西,但地理位置這硬傷,不是簽幾個合同就能抹平的。

中俄不防備的時候,可以偷偷摸摸干點啥,可一但回過神,還是要老實回來。小國夾在大國中間,想出頭就得認清自己的斤兩。蒙古國這回吃了虧,下次再玩,估計得更謹慎了。


參考資料:

1、蒙古國總理首次訪美,稱將與美深化稀土方面合作,談及中國 觀察者網 2023-08-03

2、外媒:這國最近「轉向美國」,但還要看中俄 上觀新聞 2023-08-17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科技讓高原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自2024年7月以來,拉薩市城關區已為1263名高齡、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難老人家裡配備了護理床、制氧機以及床頭「一鍵呼叫」等智能設備,這些設備的數據都會連接到市級智慧養老數據聚合平台,實現統一管理,為老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與安全保障。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 天天要聞

2021年,貴州一男子靠養牛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700多萬

2021年,貴州一男子憑藉一手獨特的養牛方法,養殖一頭牛他就能凈賺一萬多元,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還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創立了一套以養牛為主的立體循環農業模式,通過使用這種模式,他的年收入高達700多萬元,那麼他的這套養牛方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 天天要聞

拉林鐵路守望者:在雪域「天路」托起365個「扎西德勒」

「回溯至2021年,青藏鐵路拉林線開通之際,我便投身到這條線路的工作當中,能夠深度參與拉林鐵路的運營,這份榮耀始終在我心間熠熠生輝。」4月1日,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攜手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於拉林鐵路共同開啟「坐著高鐵看中國·尋訪藏家桃花源」主題採訪活動。身為青藏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 天天要聞

戈壁藍莓吃上「定製餐」

站在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的戈壁腹地,目之所及不再是記憶中的黃沙漫卷。成片的智能溫室在烈日下泛著銀光,這片曾在戈壁荒灘種出聖女果而聞名的「戈壁田園」,如今,能讓土壤要求極高的藍莓也在此紮根,上演著現代農業最震撼的逆襲劇本。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聞

大貨車雨夜側翻 司機被困 民警變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過大貨車時發現,司機王某已從駕駛室爬出,坐在車門上。由於腿部受傷,加上氣溫低,王某全身發抖,一時無法自行脫困。於是,民警用身體靠著車身,並提出讓司機王某踩著自己肩膀,助他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