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研究人員,正在批量逃離美國。
自本月起,美國衛生部的員工陸續接到解僱通知,就連一些醫學界的頂尖科學家也沒能逃過一劫。
科研人員正在做研究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細胞生物學家表示,自從去年特朗普贏得大選以來,他一直在打聽歐洲的工作機會。他在一所美國頂尖名校領導著一個9人的研究團隊,但因為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科研經費,他們的研究難以為繼。
以國家衛生研究院為例,其獲得的政府撥款相比去年同期少了30多億美元,多所大學的研究因此被迫中止。
這名匿名生物學家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大學甚至連基礎研究都無力負擔了,今年的招生計劃幾近停擺。尤其是那些年輕的研究人員,他們沒有背景和資歷,只能移民。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科研人員正考慮離開美國,移民歐洲或者加拿大,這種傾向在初級研究人員中更為普遍。
統統砍掉
特朗普政府給出的削減科研資金的理由是,太多的錢被用於支持左翼激進研究,比如「怎麼給老鼠變性」這樣的奇葩課題,這個說法來自於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至於是否確有其事,那就不得而知了。
這一系列破壞性政策讓美國的科學家們又驚又怕,除了研究條件持續惡化,他們更擔心美國政府對學術界的迫害,當科學研究被迫與政治鬥爭聯繫在一起時,很容易削弱研究人員的信心。
這對美國學術界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對歐洲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近期,多個歐盟成員國負責科研的部長聯合致信布魯塞爾,要求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吸引美國科研人員和傑出人才。
與此同時,歐洲多所高校已經先行一步,向美國科學家拋出橄欖枝。法國名校巴黎中央理工-高等電力學院宣布撥款300萬歐元,為那些在美國中斷的研究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端掉聯邦僱員鐵飯碗的男人
艾克斯-馬賽大學出手更是大方,宣布將在3年內為15名美國科學家提供1500萬歐元的資金,助力其完成「科學安全之地」項目的研究。據悉,該校已經收到了150多份美國科研人員的求職申請。
這稱得上是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人才迴流。二戰前,歐洲才是學術研究的首選,就連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參與研發的科學家也有不少來自歐洲。
但在二戰結束後,美國憑藉對科研項目的大力投資,不斷吸引歐洲人才,從而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歐洲則因為頂級科學家流失,在高新技術上遠遠落後於美國。
當然,這和歐洲自身的政策也有關係。許多研究人員表示,在學術研究方面,歐洲國家的過度監管和官僚主義十分嚴重,而且不提倡冒險,但科技往往就是在新奇大膽的冒險中迸發出靈感。
美國學術界舉行「為科學挺身而出」集會
說白了,就是歐洲的學術氛圍過於古板,不像美國那麼有創造力。而且歐洲的學術研究和商業結合得不是很好,之前的一項調查顯示,95%的歐洲專利沒有轉化為產品或上市,研究出來卻不投入使用,相當於白乾。
實際上,美國的研究人員還算幸運,華裔科學家的處境才是最糟糕的。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就啟動了「中國行動計劃」,聲稱中國研究人員竊取美國國家機密,相關研究被迫凍結。
拜登上台後雖然取消了該計劃,但遺留下來的影響依然在發揮作用,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宮,更是加劇了這種不穩定,不少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裔科學家紛紛回國。
數據顯示,2010年,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僅為900人,但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已經升至2621人。
「美國優先」
看到科研人才紛紛流失,美國輿論界又搬出了老一套論調,苦口婆心地勸特朗普政府不要打壓學術界,否則只會讓中國受益,讓中國在科技競賽中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華裔科學家在美國取得的成就越突出,就越容易被盯上,成為美國政府迫害的對象。
這對我們來說當然不是壞事,不同國家之間的學術成果相互交流碰撞,有利於推動科技進步和發展,進而造福全人類。至於美國,他們似乎從來沒有把人類命運共同體放在眼裡,成天只想著搞小圈子,自己閉門造車,免得被別人偷學了去。
歷史上有這樣想法的國家,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孤立主義更是不可取,希望美國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