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2025年03月25日19:54:04 國際 1626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文|饅頭

編輯|江娛遲

前言

俄烏衝突爆發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但如今卻遲遲沒有停戰的意思。

美國總統在上任前放下豪言,自己有能力在上任後的24小時內停止戰爭。

但現在看來牛皮已經吹破了,不過有媒體確實稱白宮要在4月份達成停火協議

而在最近烏克蘭的一名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永不回國。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烏克蘭總統

這兩件事件聯合在一起,不免讓大家懷疑澤連斯基真的要一去不回了?

議員爆料

2025年3月24日,一則消息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激起千層浪。

烏克蘭最高拉達議員杜賓斯基宣稱,有流言稱澤連斯基可能會利用訪問南非的機會直接跑路,以後不再返回烏克蘭。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俄美報道

杜賓斯基並非無名之輩,他曾是澤連斯基所屬政黨的一員,但被控叛國罪已被關押。

目前即便身處烏克蘭審前看守所,卻仍未被剝奪議員身份,還能通過一些手段關注外界動態,幾個月前他還宣布要競選下屆烏克蘭總統

所以這樣一個人物拋出關於澤連斯基的重磅消息,很難不引人深思。

美國彭博社此前披露,白宮正施壓基輔在4月20日前達成停火。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澤連斯基和特朗普

而南非總統府發言人馬格溫亞表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將於4月10日訪問南非,這一時間點恰好處於俄烏停火協議簽署的敏感窗口期

並且在烏克蘭憲法有明確規定,戰時總統任期會隨停火協議自動終止,並且澤連斯基必須在60天內舉行大選。

當下的烏克蘭國內形勢對澤連斯基而言極為不利,民調顯示,若此時舉行選舉,前總統波羅申科的支持率已反超澤連斯基17個百分點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波羅申科

而且美國已通過「烏克蘭改革會議」與反對派接觸,種種跡象暗示美國將停止對澤連斯基的資金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下,澤連斯基若簽署停火協議,很可能背負「喪權辱國」的罵名。

可若是不簽,則會成為美國人的眼中釘,其處境可謂進退維谷。​

從歷史先例來看,烏克蘭並非沒有總統流亡的情況。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澤連斯基在聯合國演講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前往俄羅斯尋求庇護,2022年頓巴斯衝突期間,前議長圖爾奇諾夫也曾短暫滯留波蘭。

這些事件為如今澤連斯基可能的流亡增添了現實參考,而南非訪問也成為一個契機。

流亡計劃的可行性

若澤連斯基真的流亡非洲,南非無疑是一個關鍵選擇。

2025年2月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公開反對北約東擴,稱非洲不應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這種獨立姿態使南非在國際舞台上有了獨特地位。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

它既與西方保持經濟聯繫,又和俄羅斯維持能源合作,為澤連斯基提供了政治庇護的可能性。

根據南非《外交保護法》,前國家元首可申請為期一年的政治避難,這對澤連斯基而言是一個潛在的「避風港」。​

而美國在這場博弈中的角色不容忽視,特朗普政府的「礦產換和平」計劃顯示,美國能源巨頭已與烏克蘭反對派達成協議,將獲得頓巴斯地區25年的礦產開採權。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川普與澤連斯基會談

美國推動停火,讓澤連斯基簽署協議,既能達成自身利益訴求,又可將「賣國者」的罪名扣在澤連斯基頭上。

一旦澤連斯基簽署協議,在美國眼中他便失去了利用價值,且還可能因國內清算面臨危險,而流亡非洲既能避免國內清算,又能切斷其與歐盟的聯繫,符合美國的利益考量。

所以說外界已經對澤連斯基當「棄子」適用了,而烏克蘭內部對他同樣不太樂觀。

失了民心​

在烏克蘭的內部,最高拉達議長斯特凡丘克因「心臟問題」緊急入院,其辦公室已開始與美國國務院進行秘密接洽。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斯特凡丘克

同時烏軍總司令瑟爾斯基被曝支持投降方案,這與澤連斯基的「戰鬥到底」口號背道而馳。烏克蘭國內局勢愈發混亂,權力真空跡象逐漸顯現。

此外澤連斯基在國內面臨諸多問題,為維持戰爭,烏克蘭強制徵兵,規定男性服役年齡在16歲至65歲,女性18至60歲,甚至懷孕7個月以內的女性也須上戰場,大量民眾拒服兵役,強制徵兵引發諸多不滿。

而且俄羅斯已將澤連斯基列入通緝名單,一旦失去美國庇護,他的命運將充滿不確定性。​

此前關於澤連斯基流亡的傳聞就從未間斷,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在2024年10月曾預測,澤連斯基可能效仿敘利亞反對派建立流亡政府。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烏克蘭女兵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前顧問阿列斯托維奇也曾發表聲明,若自己掌權,將把澤連斯基送上法庭,還稱澤連斯基試圖逃亡國外。

西方媒體也聲稱,澤連斯基已將巨額資金轉移到第三國賬戶,並在遠離烏克蘭的地方為自己創造舒適生活條件。

還有傳言稱澤連斯基已獲得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其本人及家屬的人身安全保證,但這些協議僅涉及他個人、家屬和核心圈子,與烏克蘭無關。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澤連斯基一家

從種種跡象來看,澤連斯基4月10日訪問南非確實存在諸多變數。

他是正常外交訪問後返回烏克蘭,還是藉此機會開啟流亡生涯,目前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烏克蘭政局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動蕩之中。

澤連斯基的未來命運以及俄烏衝突的走向,都將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逐漸明晰,而國際社會也將持續關注這一地區的風雲變幻。​

結語

澤連斯基的非洲逃亡傳言,本質上是俄烏衝突末期各方利益博弈的縮影。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若傳言成真,他的個人命運將印證小國領導人在大國角力中的無力感。

而對於烏克蘭來說,所謂的「和平曙光」,可能只是另一段動蕩的開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5年3月24日 烏議員:傳言澤連斯基或在訪問非洲後不會回國

財聯社 2025-03-25 美俄今日或將發布停火談判聲明 特朗普重申控制烏核電站提議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烏議員爆料澤連斯基將逃往非洲,停火協議簽署後,永不返回烏克蘭 - 天天要聞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亞洲最幸福國家新加坡排名第五,經濟壓力,家庭關係是重要影響因素 - 天天要聞

亞洲最幸福國家新加坡排名第五,經濟壓力,家庭關係是重要影響因素

▲ 新加坡眼,點擊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在2025年相關全球幸福指數調研中,新加坡展現出獨特的幸福圖景。調查顯示新加坡有12%的人表示 「非常幸福」,61%的人 「相當幸福」,合計73% 的受訪者處於幸福狀態,僅有5%表示「完全不幸福」。這一比例在全部國家中處於中上游水平,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五。雖不及印度的88%、印...
中方:對澳工黨和阿爾巴尼斯總理表示祝賀 - 天天要聞

中方:對澳工黨和阿爾巴尼斯總理表示祝賀

外交部發言人就澳大利亞聯邦大選結果答記者問問:據報道,5月3日,澳大利亞舉行大選,阿爾巴尼斯總理領導的工黨贏得選舉,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當地時間2025年5月3日,澳大利亞悉尼,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工黨選舉夜活動上講話,慶祝在大選中獲勝。(視覺中國)答:中方注意到有關報道,對工黨和阿爾巴尼斯總理表示...
美國警方:愛達荷州交通事故致7人死亡 8名傷者預計無生命危險 - 天天要聞

美國警方:愛達荷州交通事故致7人死亡 8名傷者預計無生命危險

央視記者當地時間5月3日獲悉,美國愛達荷州黃石國家公園附近發生的交通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8人受傷。 愛達荷州警方尚未公布事故的具體原因,但據通報,涉事皮卡車和旅遊麵包車相撞時天氣狀況良好。警方表示,兩輛車在相撞後起火。皮卡車司機以及麵包車內的6人當場死亡。皮卡車司機已被確認是來自得克薩斯州的25歲男子以賽亞...
印度未通知情況下突然泄洪,影響巴方數萬人 - 天天要聞

印度未通知情況下突然泄洪,影響巴方數萬人

先斷水後泄洪,印度這招不可謂不「歹毒」。巴基斯坦一直呼籲雙方冷靜,呼籲國際調查,但印度卻在警告後,我行我素! 據報道,4月26日,印度在未進行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凌晨突然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開....
政務法治監管協同發力 安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 天天要聞

政務法治監管協同發力 安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近日,安順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產業大招商暨優化營商環境情況。據悉,2024年,安順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通過建立市級聯席會議機制、強化市縣聯動、聘任社會義務監督員等方式,高位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在政務服務、法治保障
突發!印度宣布:禁止進口→ - 天天要聞

突發!印度宣布:禁止進口→

印度宣布禁止與巴基斯坦的進口貿易總台記者獲悉,5月3日中午,印度外貿局發布通告稱,該國禁止進口原產於巴基斯坦或經巴基斯坦過境的貨物。該禁令立即生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針對遊客的槍擊事件,當地加強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