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被捕,被國際刑事法院(icc)拘押數日,但這並未削弱杜特爾特家族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美國防長赫格塞思計劃對菲律賓進行正式訪問,這也是其上任以來的首次亞太地區出訪,引發外界對其此行目的的廣泛猜測。
在杜特爾特家族與馬科斯政權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菲律賓國內政局與南海問題正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不僅關乎菲律賓未來的政治格局,也對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博弈產生深遠影響。
杜特爾特家族與馬科斯政權的權力較量
杜特爾特家族與馬科斯家族是菲律賓政壇的兩大核心政治勢力。
老杜特爾特因其強硬的執政風格與高支持率,成為菲律賓現代政治史上最具爭議的領導人之一。
而現任總統馬科斯則繼承了父親「獨裁者」費迪南德·馬科斯的政治遺產,試圖通過推動經濟改革和親美政策鞏固其權力。
然而,馬科斯上台以來,菲律賓經濟增速低迷,外資大量撤離,民眾對其執政能力的不滿情緒逐漸升溫。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杜特爾特家族在民眾中的影響力不降反升。
莎拉·杜特爾特憑藉父親積累的政治資源與其自身的從政經驗,被認為是下一任菲律賓總統的有力競爭者。
近期民調數據顯示,莎拉的支持率處在領先地位,增長較快,而馬科斯的支持率則持續走低。
兩大家族間的權力較量,正使菲律賓政壇陷入動蕩。
美國防長訪菲的深層考量
在莎拉支持率飆升的背景下,美國防長赫格塞思計劃對菲律賓進行正式訪問。
這一決定打破了以往美國防長首訪多選擇日韓的傳統,凸顯菲律賓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重要性。

分析認為,美國此行的主要目的有兩點:一是支持馬科斯政權,幫助其穩住局勢,以避免菲律賓政壇的進一步動蕩;二是推動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繼續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從而服務於美國在該地區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
作為傳統盟友,菲律賓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節點。
近年來,美國通過加強美菲軍事合作,將菲律賓納入對華戰略布局。
2014年簽署的《加強防務合作協議》(edca)允許美軍在菲律賓使用多個軍事基地,這使菲律賓在南海爭端中具有重要戰略位置。
然而,美國對馬科斯的支持並非無條件,馬科斯可能需要在南海問題上進一步挑釁中國,以換取美國的全面支持。
但這種行為不僅可能惡化中菲雙邊關係,也可能加劇菲律賓國內的反美情緒。
南海問題與中國的應對
南海問題是當前中菲、中美博弈的核心議題之一。
近年來,中國在南海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軍事部署已經形成一定優勢,這不僅是對自身權益的捍衛,也是對區域和平的維護。
而菲律賓因南海爭議問題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通過挑釁行為充當牽制中國的棋子。
面對菲律賓可能的挑釁,中國採取了冷靜的戰略應對。
一方面,中國強化與東盟各國的合作,主張通過多邊對話解決爭端,避免局勢失控;另一方面,中國加大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確保在必要情況下能夠迅速應對任何突發事件。

外資撤離與菲律賓經濟的隱憂
據世界銀行數據,近年來菲律賓的外資流入明顯減少,而近期更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的現象。
外資撤離的原因與兩大家族的政治內鬥密不可分。
投資者擔憂政局不穩,以及南海爭端可能引發區域衝突,這些都使菲律賓的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外資的流失不僅會削弱菲律賓的經濟增長動能,還可能進一步動搖馬科斯的執政根基。
對於許多菲律賓民眾而言,經濟問題比政治鬥爭更為重要,而杜特爾特家族顯然能更好地利用這一點積累民意。
菲律賓政局與亞太格局的未來
菲律賓目前的政局變化,不僅是國內權力鬥爭的體現,更是中美戰略博弈的一個縮影。
隨著莎拉·杜特爾特的迅速崛起,馬科斯政權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劇。
而美國的介入,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幫助馬科斯穩住局勢,但也可能因其干預過度而加深菲律賓國內的分裂。
隨著中美博弈的不斷加深,菲律賓正站在十字路口,未來如何抉擇,將不僅決定國內政局的穩定,也將影響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