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如潮水般的施壓,越南最終選擇了「妥協」。根據路透社的報道,越南的貿易部長阮鴻延準備親赴美國,與美國的貿易代表格里爾進行一場重要會晤。這次會談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避免由於貿易順差而遭到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
【越南貿易部部長阮鴻延】
越南的策略是在進一步深化合作方面積極向美國靠攏。購買更多的美國產品和能源,成為他們緩解貿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而阮鴻延這趟美國之旅的意義不僅在於貿易談判,還包括隨行的能源企業和海關、稅務部門的代表。他們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討論從美國進口更多液化天然氣的可能性,以滿足越南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
不僅僅是能源,在關稅問題上,越南也打算調整對部分美國產品的徵稅,比如乙醇和農產品。這一連串動作,無不揭示著越南對美合作態度的轉變,並且為兩國在未來的貿易和投資領域鋪平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中國的近鄰,越南近年來的迅速崛起,讓人們稱之為「下一個中國」。但這種經濟騰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出口。
【越南出口型經濟】
一旦國際市場出現風吹草動,越南這個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體,就難免受到影響。而美國,作為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場,其貿易政策對越南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與此同時,越南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卻在不斷升溫。2024年,中越雙邊貿易額已經突破2600億美元。而且,中國穩坐越南最大貿易夥伴的寶座已有二十餘年,雙方經濟關係密不可分。
而中越之間的經濟交往已不僅限於貿易數字,而是進一步擴展到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比如鐵路、高速公路、口岸等。
但是,在這個複雜的國際關係生態中,越南顯然不願把寶都押在中國身上。它試圖通過與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建立更多戰略夥伴關係,來實現外交的多元化,以降低對單一國家的經濟依賴。
【特朗普】
這樣的多元化策略看似聰明,卻也埋下了隱患。歐美右翼勢力的崛起以及貿易保守主義的浪潮,讓這些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國家更容易受到衝擊。
更別說越南的這種策略並非無懈可擊。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越南有可能被迫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那中越關係勢必面臨波動,這對越南長遠發展才是最為不利的。到頭來,可能吃虧的還是自己。
那麼,越南該怎麼走這條外交與經濟的鋼絲繩呢?顯然,越南需要在多元化與區域合作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利用其鄰近中國的地理優勢,深化與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合作,或許比單純擴大外交圈更為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