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洲或是一次背刺,對烏克蘭更是生死抉擇,一切將在德國決出結果?
2月23日,對於德國、烏克蘭乃至整個歐洲來說,可能是一個決定命運的日子。這一天發生的不是戰場上的一場攻防戰,而是一場牽動歐洲未來幾年的政治較量——德國將迎來提前大選。作為歐盟的經濟核心,德國此次選舉不僅影響其未來的政策走向,更成為歐盟對烏克蘭援助能否持續的關鍵。對歐洲來說,這是一次無法鬆懈的大考;對烏克蘭來說,這更是一場生死抉擇。
德國的分裂與歐洲的真空
近年來,俄烏衝突將歐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統一戰線,而德國一直是這條戰線的核心。然而,德國現執政聯盟——由社民黨(spd)、綠黨(the greens)和自由民主黨(fdp)組成的「紅綠燈聯盟」,因內部裂痕而走向崩潰。多項事關歐洲未來的重要決定也因此擱淺。
這種內部分裂直接削弱了歐盟對烏克蘭的軍事和經濟支持,也讓歐洲暫時陷入了政策真空。例如,根據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的表述:「沒有德國,我們連購買子彈的合同都簽不了。」作為歐盟預算的最大出資方,德國承擔了極大的財政壓力。在戰爭第四年的節點上,這種疲態正嚴重影響歐洲的援烏態度與執行力。
雪上加霜的是,德國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黨」(afd)支持率不斷攀升。該黨散播親俄言論,認為對烏援助是「射向本國社會福利的子彈」,其極端立場正在為原本偏向支持烏克蘭的議題投下陰影。即使選擇黨無法入閣,他們近20%的民意支持率,足以為德國輿論帶來劇烈的撕裂,直接影響本次選舉後的政府組閣與政策制定。
大選對德國與歐洲意味著什麼?
本次德國大選的結果,將對德國自身以及整個歐洲的對俄烏政策產生深遠影響。結合當前的局勢,可以總結出三種可能性:
1. 基民盟+綠黨:強硬援烏的路線
若中右派基民盟(cdu)與綠黨成功組閣,他們支持對烏克蘭加大軍事援助,可能推動提供「金牛座」遠程導彈等重型武器,並主張在歐盟層面制定更強硬的政策協調機制。這對烏克蘭而言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撐力量。
2. 社民黨主導的保守派政策
當前執政的社民黨若成功保住話語權,其對待俄烏衝突的模糊態度可能延續,軍援進一步減少,甚至可能為尋求所謂「外交解決方案」而放緩支持度。這種看似中立的政策,實際上會讓歐洲的援烏行動更加無力。
3. 極右翼勢力侵蝕政策底線
雖然選擇黨不會直接掌權,但其輿論效應足以毒化德國政治氛圍,進一步分化國民對援烏的支持態度。這不僅會導致援助政策明顯減弱,還可能讓德國成為歐洲分裂的「導火索」,讓歐盟原本脆弱的統一戰線徹底瓦解。
援烏聯盟前景堪憂
德國政治的不確定性,直接關係到歐洲是否有能力繼續支撐烏克蘭。更為複雜的是,美國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總統特朗普甚至說出要在「4月20日前停火」的施壓言論。這一主張雖表面上推動和平,但實際上可能只是為俄羅斯爭取喘息時間。同時,美國逐步減少對烏援助的可能性,也讓原本與美國共同承擔烏克蘭軍援的歐洲,面臨更大的責任分擔壓力。
一些歐洲國家,尤其是東歐成員國,正試圖維持援助行動的延續。例如,英國則牽頭聯合荷蘭、瑞典等組建所謂的「小多邊聯盟」,試圖繞過歐盟的複雜官僚體系向烏克蘭快速輸血。然而,這些中小型國家的財政能力與資源儲備,與德國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一旦德國大選未能重現支持烏克蘭的堅定,整個援烏聯盟可能會因為缺乏強有力的支撐而陷入癱瘓。
俄羅斯的地緣:如何繼續分裂歐洲?
歐洲內部分裂的另一推動者,同樣不能忽視俄羅斯的作用。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一直試圖通過經濟滲透、輿論操控干預歐洲政局。
俄羅斯利用德國的能源依賴試圖拉攏其國內親俄勢力。而德國極右翼選擇黨與俄羅斯行為之間潛在的間接聯繫,也多次被公開報道,進一步分裂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意志。
歷史經驗表明,俄羅斯的目標是削弱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歐洲整體穩定。通過在支持援烏的國家內部製造混亂、激化右翼與主流對立情緒,俄羅斯正在用間接手段削減西方在戰場上的援助力度。
德國大選結果:烏克蘭與歐洲的命運十字路口
對於烏克蘭來說,德國的這場大選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事件,而是一場可以決定生死的博弈。如果未來德國能夠重新回歸對俄強硬的立場,整合歐洲資源,那麼俄烏衝突的僵局或許能被打破。而若德國繼續在國內政治的紛爭中搖擺不定,援烏聯盟的支柱將逐漸倒塌。「救場」的英國與北歐國家在資源和能力上終究只是臨時補位,難以形成持久支撐。到那時,普京對烏克蘭的「軍事特別行動」將變為歐洲長期內耗的慢性毒藥。
不論德國最終選擇何種路線,拉脫維亞外長的一句話點出了歐洲當下的核心矛盾:「我們現在買的不是烏克蘭的勝利,而是歐洲不被普京核訛詐的時間。」這場看似遙遠的戰爭,實際上距離德國和整個歐洲已經近在咫尺。
結語
80年前,德國曾用鐵蹄撕裂了歐洲;今天,歐洲卻寄希望於德國通過和平選票挽救聯盟的未來。烏克蘭的生死、歐洲的命運、俄羅斯的地緣布局,這些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都將在2月23日德國的這次大選中找到答案。從選票到戰場,德國的選擇不僅是自身的抉擇,更將塑造全球格局的下一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