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忍近2個月後,蒙古國終於坐不住了,主動放出風聲,要和中俄「再續前緣」,但這筆買賣成不成,還得看中國的態度。
奧雲額爾登
日前,彭博社援引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的話報道稱,蒙古政府如今還希望與中國和俄羅斯進行合作,重點圍繞「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項目,蒙古希望能夠開展三方談判。此前,該項目因為價格談判陷入僵局之中,蒙古希望能夠繼續推進。
要知道,中俄蒙三國合作陷入停滯,最大原因就在於蒙古。報道中提到的「價格談判」僵局,就是因為蒙古的「坐地起價」。
天然氣
根據中俄蒙合作的框架來看,天然氣的相關建設支出,主要是由中俄承擔,還會給蒙古支付相應的「過境費」,同時帶動蒙古當地的就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
通俗來講,蒙古方面只需要「坐著收錢」,但是,蒙古猶嫌不足,希望能夠進一步「過境費」,這一行為中俄自然不答應,也就導致了項目的擱置。
但是,中俄並非沒有為此事做出努力。去年9月份,普京高調訪問蒙古,與蒙方就各領域合作展開討論,並在簽署了相關協議後,特彆強調了天然氣合作。
普京當時稱,俄羅斯已經看到,「俄蒙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前景良好」,不僅是天然氣過境問題,還在考慮向蒙古國消費者供應天然氣的可能性。
普京訪蒙
僅隔4天之後,中方高層應邀訪問蒙古,談的也是天然氣相關事宜。中方強調,願意積極推進雙邊的互聯互通,希望在能源等領域深化合作,同時特彆強調,希望加快推進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可以說,中俄已經給足了蒙古面子,但是蒙古方面卻依舊「擺架子」,導致中俄蒙合作項目就停滯不前。
事件轉折發生在去年12月份。俄羅斯塔斯社在12月25日報道稱,俄副總理諾瓦克宣布,俄羅斯已經啟動了中俄哈三方天然氣管道項目,途經哈薩克進入中國,項目的可行性當時就已經開始進行。據悉,新的天然氣管道能夠每年向中國輸送350億立方米天然氣。
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
當時,哈薩克方面表現出了和蒙古截然不同的態度。哈薩克能源部長薩特卡利耶夫表示,哈方將會全力支持項目啟動,並且已經解決了幾乎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蒙古「坐地起價」,哈方卻是態度殷切,中俄自然也會評估兩者的區別。
如今出現了強有力的競爭者,蒙古強忍了近2個月,終於坐不住了,才會主動放出風聲,希望和中俄繼續合作。
中俄合作
但是,這件事成與不成,還是得看中國的選擇。畢竟,中方才是「買家」,現階段,俄羅斯方面經濟受到重創,急需新的項目為國內經濟注入活力,因此,在中俄合作中,掌握更大話語權的,其實是中方。
但是,國家間的合作講究「互信互惠、互利共贏」,信任在其中佔據重要位置。蒙古已經有了「前科」,消耗了中方的信任,未來的合作就要更加謹慎。蒙古如今回過神來「亡羊補牢」,或許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