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副總統萬斯在德國慕尼黑會面,此次會談在俄烏衝突的敏感背景下備受矚目。而慕尼黑這座城市,在歷史的長河中承載著沉重的政治記憶,其過往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為當下的美烏會談提供了獨特的審視視角。
回溯歷史,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臭名昭著。當時,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四國,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與的情況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規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英法兩國企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為代價,安撫希特勒,避免戰爭,這一行為被視作綏靖政策的典型。英國首相張伯倫甚至天真地以為帶回了「一代人的和平」,可現實卻殘酷打臉,僅僅一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綏靖政策徹底破產。慕尼黑會議不僅讓捷克斯洛伐克遭受了領土被瓜分的慘痛命運,更讓世界陷入了戰爭的泥沼,給無數人帶來了災難,其成為了國際關係中軟弱、短視外交的代名詞。
再看當下美烏在慕尼黑的會談,背後同樣有著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美國作為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關鍵角色,在俄烏衝突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干預者角色。從特朗普推動俄烏和平協議,到此次美烏高層會談,美國的每一步都有著自身的戰略考量。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促成俄烏和平協議,在國際事務中展現其外交影響力,鞏固自身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政治因素也在深刻影響其對外政策走向,不同政治勢力在俄烏問題上的態度分歧,使得美國的政策存在一定的搖擺性。
烏克蘭在這場會談中則處於相對被動卻又竭力爭取的地位。澤連斯基呼籲美國和歐洲團結起來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其目的在於獲取更多的軍事援助、政治支持以及安全保障承諾。然而,現實卻充滿了不確定性。美國提出的一些方案,如涉及烏克蘭礦產資源開發等內容,引發了爭議。據報道,美國國會代表團曾向澤連斯基提供一份文件,希望他簽字授予美國擁有烏克蘭未來50%的礦產儲備,雖被澤連斯基禮貌拒絕,但這一事件凸顯了美烏之間在利益訴求上的矛盾。美國似乎在利用烏克蘭的困境,試圖謀取自身的經濟利益,這與當年英法為求自身安穩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有著相似之處。
此外,國際社會對於美烏會談也存在諸多擔憂。特朗普與普京的通話以及美國提出的一些和平協議設想,讓歐洲盟友感到不安。歐洲擔心美國可能會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卻將歐洲排除在外,就像當年的慕尼黑會議,歐洲在重大國際事務決策中被邊緣化。而且,美國推動的和平協議內容,如默認烏克蘭部分領土現狀、限制烏克蘭加入北約等,被歐洲一些國家認為是對烏克蘭的背叛,這彷彿是歷史上綏靖政策的重演,犧牲烏克蘭的利益來滿足大國之間的政治交易。
慕尼黑的歷史告誡我們,在國際關係中,短視的綏靖與利益交換往往無法帶來真正的和平與穩定。此次美烏慕尼黑會談,無論是對俄烏衝突的走向,還是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都有著深遠影響。國際社會期望各方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以公正、平等、可持續的原則來推動和平進程,而不是重蹈慕尼黑會議的覆轍,讓局部衝突演變成更大範圍的危機,讓更多無辜民眾承受戰爭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