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俄烏衝突前線
最近,我讀了一篇《外交事務》雜誌上的文章,標題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昂貴的征服》。
這篇文章通過一系列數據,詳細分析了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所付出的巨大成本,以及這場戰爭對俄羅斯自身帶來的諸多問題。
文章指出,按照最好的估計,在停戰之後,烏東的四個州——包括頓巴斯的兩個州、扎波羅熱和赫爾松——都歸俄羅斯所有,這相當於烏克蘭20%的領土。
圖為烏克蘭難民
然而,這些地區在戰爭中遭受了嚴重破壞。例如,馬里烏波爾這座城市,原本生活著50萬人,但在幾個月的連續轟炸之後,90%以上的建築物被摧毀,居民紛紛逃離。
還有巴赫穆特,被稱為「絞肉機」,戰前有7萬人,戰後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建築物被炸毀,滿地是地雷。那些有能力、有想法、能跑的年輕人早就離開了,剩下的都是跑不了的年老者。
戰爭雖然是為了搶地盤,但更重要的是搶人。沒有人,沒有心甘情願、辛辛苦苦工作並納稅的人,搶一個空城又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把俄羅斯的人移過來開墾、建工廠,重建起來也需要猴年馬月。即使這四個地區還存在一些經濟活力,與2014年以前相比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2014年之後,該地區的煤炭生產和其他工業生產都出現了斷崖式下跌。戰爭期間,誰還會在這裡生產製造呢?
更何況,煤炭出口本身對交通等條件要求很高,即使有煤礦,未來如何生產、如何運輸、誰來購買依然是一個大問題。
此外,俄羅斯雖然佔領了部分地區,但關鍵的礦產資源,如鋰礦、稀土礦等仍在烏克蘭手中。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希望戰爭就此停下來。如果現在停下來,稀土礦等重要礦產依然在烏克蘭手中,烏克蘭可以用這些礦產換取美國的支持。
圖為特朗普和澤連斯基
特朗普可不是白給的,他算得很清楚,不能再讓俄羅斯進一步佔領這些礦產,否則以後就不好再搶回來了。
總之,俄羅斯通過戰爭佔領了烏克蘭20%的土地,但人口大量流失,機器設備所剩無幾,工廠早已物是人非。重建這些地區需要大量的投資,從基礎設施到人力,談何容易。
這僅僅是烏克蘭這一部分的損失。為了這塊地,俄羅斯付出了多少呢?
看看人員傷亡,整體傷亡約在70萬左右,至於死亡人數,有人說是12萬,有人估計是20萬,即使我們按8萬到10萬來算,這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戰爭爆發後,許多俄羅斯年輕人覺得打仗了,趕緊跑,當年就有70萬到100萬人開著車或者買張票就跑了。
這些能跑的都是年輕力壯、有腦子、有技術的人。雖然後來俄羅斯採取了一些措施把這些人找回來一些。
但人才流失和人口流失的問題依然嚴重,年輕人要麼戰死,要麼受傷,要麼跑了,這對俄羅斯未來的發展影響巨大。
再看看經濟方面,俄羅斯在歐洲銀行的3000億美元存款被凍結,這三年又花了好幾千億,里外里六七千億美元沒了。
這些只是看得見的損失。西方制裁導致先進技術被卡斷,帶來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俄羅斯以前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到歐洲,到全世界,現在歐洲不買了,只有東歐幾個國家還在用。
對俄羅斯來說,油氣出口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本來在俄羅斯日子最好的俄氣公司,竟然在2023年和2024年虧損了幾十個億。
這些因素對俄羅斯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影響。所以,綜合來看,俄羅斯現在的利率都高達21%,企業怎麼發展呢?
過去這三年,俄羅斯的民眾和企業是勒緊褲腰帶撐過來的。等戰爭一停,大家才發現,我們撐了三年,圖個什麼呢?能撈到什麼呢?
這不得不令人反思。這種反思不僅是俄羅斯人要反思,俄羅斯的精英領導層也要反思,同時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應該反思:戰爭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又能讓我們失去什麼?
其實,把俄羅斯這個賬拿到檯面上一算,稍微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這仗打得值還是不值。
我們用數據說話,不要去講那些虛的、講那些空話套話。數據已經證明,俄羅斯不僅過去這三年很慘,等打完了,它的麻煩更多。
圖為普京
其實說這仗該打還是不該打,其實就是問問普京總統,假如他現在回到三年前做決定的時候,他是打還是不打?這時候他的決定才是最理性的,也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總之,戰爭的代價是巨大的,它不僅帶來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還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希望這場戰爭能給全世界敲響警鐘,讓人們更加珍惜和平,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