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作為曾經面臨嚴重荒漠化問題的國家,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沙漠生態的治理和修復。近年來,隨著治沙工作不斷深入,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曾經的「沙進人退」變成了如今的「人進沙退」的局面。
然而,國外卻有不同的聲音。一位美國專家在論文中提出,中國大規模植樹造林不僅無法改善沙漠環境,反而可能危害生態系統。植樹造林還會危害生態?這實在令人費解,美國專家的觀點是否真的有道理呢?
中國治沙成就
曾幾何時,我國的荒漠化極為嚴重,荒漠化面積曾佔到國土的1/4,約有25%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西北風沙肆虐地區。沙漠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如果不加以控制,按此速度,25年後,沙漠就擴展出一個英國差不多大的面積。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植被覆蓋率僅為8.6%。在北京,每年沙塵天數有56.2天,塞罕壩地區更是一片荒漠,每到風沙起兮,草木不見,遮天蔽日,天地一片蕭瑟。
然而,經過幾十年來,我國政府和人民日復一日地不懈治理和努力,我國的生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沙化土地的面積凈減少了65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4.02%,有53%的沙化得到了有效治理。
屹立於北方,鬱鬱蔥蔥的三北防護林,作為國家沙漠化治理重點工程,成功將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線向西推進了300公里,黃河的泥沙覆蓋率下降了90%。
特別是在內蒙古地區,僅2024年,內蒙古地區就完成治沙1716萬畝,超出年度任務的11.4%,在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有97.7%的沙地得到「殲滅」。
過去,北京周邊每年都有沙塵暴肆虐,如今每年沙塵天氣次數已減少到個位數水平。一棵棵綠色青松蔚然屹立於塞罕壩,年年為大地披上綠色,年生態價值產出超120億元,地區年降水量也增加到了460毫米。
從沙漠肆虐到人進沙退,從過去的沙塵天氣頻發到如今的綠意盎然,我國的沙漠化治理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在增綠的速度和面積上領先全球,也為全球治沙和生態恢復貢獻了寶貴的經驗。
美國專家的質疑
然而,看到中國的取得的有力成就,有美國專家卻提出了不同意見。2019年,《自然》網站發文稱,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在西北和北部多個省份,種植了超660億棵樹木,這些樹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荒漠化擴張,但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容易造成水資源短缺。
文章還提供了相關數據論證,1994--2008年間中國的半乾旱地區面積,比1948—1962年增長了33%。1980年以來,中國的乾旱地區面積增加了160萬平方公里。
植樹造林需要水源灌溉,過度植樹造林會消耗大量水資源,引起水資源短缺,從而導致乾旱半乾旱區域面積增加。這樣的推論聽起來很有邏輯,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發文機構並非《自然》雜誌,而是《自然新聞(Nature News)》,文章並非專業性論文,缺乏權威性;其次,中國的乾旱半乾旱區域面積的確增加了,但增加的部分並不在西北和北部的植樹造林區域,而是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
最後,造成乾旱半乾旱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也並非是「過度」植樹造林,而是和亞洲夏季季風變弱有關。也就是說,造成乾旱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並非人為引起。當然,是否由於其他人為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仍值得去討論。
治沙的多元實踐
關於美國專家的觀點,更需指出的是,中國的治沙工程並非僅僅依賴植樹造林。而且在植被的選擇上,也是經過不斷摸索和研究後,精心挑選出的樹種。
如今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保留著一顆特殊的三角葉楊,當地人稱其為「教訓樹」。二十多年以前,治沙專家遠赴美國,精心考察挑選同緯度的樹種,花2700萬美元引入三角葉楊。然而,這一樹種很快就因耗水量太大不得不廢止種植。
此後,治沙專家在選擇樹種時,不僅注重治沙效果,更考慮到因地制宜,對沙漠氣候的適應性。比如,如今西北部的戈壁灘和沙漠地區,耐旱耐貧瘠的梭梭和紅柳是最常見的選擇。它們更適應沙漠生態,能夠在固沙的同時,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除了植樹造林外,最值得稱道地當屬「中國魔方」草方格法。這項技術通過在沙漠邊緣鋪設麥草方格來固定沙土,然後在方格中央種植耐旱植物,以阻攔沙漠擴張。過去,鋪設草方格需要人工操作,如今早已升級為了機械化操作。
一台多功能「固沙車」,一小時就可鋪設5畝草方格,是人工操作的50倍。同時,科學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滴灌技術的引入,也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而現代化的無人機飛播技術,能讓植物種子精確地撒播到荒漠的關鍵區域,進一步提高了治沙的效率和效果。
就在2024年年末,我國依靠植樹工程,草方格技術等多種治沙措施配合,成功實現了對周長3046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鎖邊」包圍,星星點點的綠意猶如一道道屏障,將流動的沙漠鉗制固定。流動沙丘再也不會向周邊擴散,有效保護了周邊的鐵路和基礎設施。
結尾
治沙工程包括種樹,但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種樹。種樹也並不會導致所謂的水資源匱乏,反而經過科學選擇與合理管理,我們能高效利用水資源。美國專家的質疑,不過是在未經調查的情況下,對中國成就的一種偏見和傲慢。
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治沙不僅需要科學創新,更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我們取得如今的成果,背後不僅是幾十年的智慧積累,更是無數人的辛勤耕耘。我們走出的這條治沙路線,更是全球各國值得參考和借鑒的優秀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