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小區綠化好久沒修剪了,影響美觀,社區管不管哦」「個別住戶遛狗不牽繩,能不能制止一下」……日前,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洋北街道張庄小區的院落內,社區幹部與老百姓圍坐一起「零距離」拉家常,面對面聊近況、聽建議,現場收集問題線索,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一個小院納民意,一條板凳解民生。今年以來,洋北街道採取搭建「說事」平台、明確「辦事」流程等舉措,讓群眾做主體唱主角,精準回應「急難愁盼」,基層治理「和諧曲」贏得廣泛共鳴。
在城市街巷,解決小區路燈線路、廣場路面維修等問題;在基層村居,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顏值」;在窗口單位、服務大廳,面對面解決百姓難題……洋北街道精準施策、快速發力,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微」事、「急」事、「難」事,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在洋北街道學府尚城小區,「網格員」宋曼隨身帶著一本「民情日記」。「像這樣16開的本子,我已經寫完了3本。大到家家戶戶的人口情況,小到滅火器的擺放位置,都能找到明確記錄。」一本小小「民情日記」,已然成為社區工作的「百科全書」。
去年以來,洋北街道聯合安監、電信、物業等部門,開啟「空中飛線」「樓梯佔道」「雜物亂放」整治工作,配套完善充電樁、公廁、晾曬區等基礎設施,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洋北街道還依託「智慧社區」數字技術,不斷探索更有效方式。樓棟入口、電梯間、小區議事亭、社區服務站等地都成為社情民意的收集點,社會治理服務中心門前的「有事好商量」線上互動平台二維碼更是讓居民們隨時隨地都能反映問題、提出建議。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便民服務更加貼心、更加高效。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洋北街道始終堅持做群眾工作就是細緻到「絲髮」的程度,在服務群眾、聯繫群眾中更加註重「小事」,不斷落實群眾「小確幸」。(張曉白 王子微)
新華社客戶端江蘇頻道編輯:姜長偉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