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印度將舉行新一屆議會下院選舉,作為議會制國家,印度總統僅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總理實際上承擔政府的各項職責,總理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
因此,印度哪個黨派能拿下議會下院最多席位,該黨領袖就將成為印度總理。而印度議會下院選舉,也是印度的大選。
然而,正當莫迪忙著為即將到來的大選做準備之際,2條壞消息突然傳來了。
消息一,印度爆發農民抗議,莫迪卻失聲了。
19日,海外網消息,印度媒體報道稱,在200多個印度農民團體的組織下,數千名農民抗議者已經開始「挺進新德里」,印度政府出動安全部隊在旁遮普邦邊界進行了攔截,雙方一度發生激烈衝突。
期間,印度安全部隊除了設置路障之外,還通過無人機向抗議人群投擲催淚瓦斯,抗議者們則使用各種工具向無人機發動攻擊,其中不少印度農民抗議者受傷,還有一名65歲的農民因心臟病去世。
據悉,2月初,莫迪政府公布了一項臨時預算草案,但印度農民認為,該議案忽視了農民這一群體,於是從2月12日開始,印度北部便爆發了大規模農民抗議,要求莫迪政府對農民群體給予更多的政治支持,增加農民收入並削減其沉重的債務,同時立法確保「農產品最低支持價格(MSP)」體系存在。
如今,印度農民抗議已持續一周,局面非但沒有絲毫緩和,反而還愈演愈烈,莫迪政府則再次保持了「沉默」姿態,這或將令糟糕局面進一步升級。
尤其是,在印度,農民群體多達數億人,若莫迪政府繼續保持強硬姿態,拒絕做出讓步,那不僅印度內部的動蕩將升級,莫迪領導的印人黨也很可能會在今年的議會下院選舉中「落敗」,屆時,莫迪將痛失總理寶座。
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接下來該何去何從,莫迪確實得三思了。
消息二,印度證實簽署協議,印軍被「驅逐」將成定局。
19日,央視新聞消息,馬爾地夫總統莫伊茲表示,馬爾地夫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撤軍協議,確認印度軍隊將在今年3月10日前,從馬爾地夫撤走第一批士兵,5月10日前,從馬爾地夫撤走所有的軍事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前,馬爾地夫與印度已經就撤軍一事展開了多番談判,印度政府也表示同意撤軍,但雙方在「撤軍時間」上一直存在分歧,馬爾地夫主張印度儘快撤軍,並確定撤軍時間,印度則打算通過「拖字訣」,為事態爭取迴旋的餘地。
但如今,隨著馬爾地夫與印度簽署正式協議,印軍被「驅逐」將成為定局,並且都能2個時間點來看,留給印軍準備的撤離時間,其實並不算充裕。
此外,印度從馬爾地夫撤軍背後,不單單是把人撤走這麼簡單,還將對周邊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一來,由於印度長期在馬爾地夫駐兵,令其萌生了將馬爾地夫視作「衛星國」的用意,如今印度撤軍成定局,這種想法也將無法繼續存在。
二來,馬爾地夫地理位置特殊,在地緣政治上有著重要意義,印度若長期保持在馬爾地夫駐軍,能極大程度上增強其在印度洋沿岸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同時也將令印度萌生更大的野心。但隨著撤軍協議簽署,印度的計劃很可能會泡湯。
三來,美國為了推動其所謂的「重返亞太」戰略,近年來沒少聯合盟友拉攏印度,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看重了印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這其中不排除印度駐軍馬爾地夫也是美國看重的一個關鍵點。
如今,印度決定從馬爾地夫撤離,是否會令美西方萌生新的想法,例如幫助印軍重新在馬爾地夫駐軍,亦或是自己在馬爾地夫駐派軍隊或簽署合作協議,目前誰也說不準。
當然,印度大選在即,印軍若不能體面地從馬爾地夫撤離,莫迪政府難保不會成為被抨擊的對象。
接下來該何去何從,莫迪確實得三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