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情人節了,才看到前荷蘭首相和妻子一起選擇安樂死的新聞,不禁很感動,「生死相隨」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可是在我們國內有一對夫妻,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故事更加令人感動,不僅僅同生共死這樣簡單,他們生在一起,死後還有另外的方式「重逢」!
他們叫李秉權和胡素秋,他們兩人都是昆明醫科大學的教授,他們兩個人的遺骸就放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的入口。平常看到骨架心裡多少都是害怕的,可是看到他們兩個人的骨架,心裡不僅不害怕,反而多了一種敬畏。
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就是純純的千金大小姐和窮小子,愛情的開始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因為他們兩個人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李秉權就是來自騰衝一個山裡的窮小子,他的父母因病早逝,全憑哥哥和嫂子供他念書,因為常年辛勞哥嫂的身體也不好。家裡的情況讓李秉權產生了學醫的念頭,他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在他19歲那年考上了雲南大學醫學院。
胡素秋她的父親是開國上將,領導過辛亥革命,參加過護國運動,他還是開國元勛,自從他回到雲南就成為了雲南省主席。胡素秋的家庭背景,讓她從小就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從她初中開始,上門求親的人就沒有斷過。
在這些提親的人當中,不乏高官子弟、富商門閥、還有留洋歸來的碩士生,對於他們,胡素秋一個人都看不上,她不願意自己的婚事當作政治聯姻的籌碼,她如果要選就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她的婚事一直被惦記,但她從來沒有鬆口過。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雲南大學醫學院,在學校里,她和李秉權一開始沒有任何交集的。
她因為成績好,所以被學校抽調去救助從緬甸戰場上運輸回來的傷員,她參與救援就耽誤了課程。醫學生的課業總是又多又忙,聽到過學醫的同學說「他們每次準備考試,都要背很多書,要瘦好幾斤」,她現在從醫後,工作時都還在學習。
胡素秋要補上落下的課程,她本想去圖書館的,可是圖書館總是人滿為患,所以她就到外面的青雲街上的茶館裡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學習。在這裡,她就遇到了正在讀書的李秉權。
李秉權白天的時間都在圖書館,可是圖書館關門後,他沒有地方去就只能來茶樓,因為付不起茶錢,所以他常常就是點上一杯白開水就坐到天亮。
胡素秋注意到李秉權,看到他的認真,他倆就慢慢開始說話,一起學習,愛情的萌芽就在他們兩個人之間慢慢發芽了,隨著時間的延展,他們兩人就戀愛了。李秉權就是胡素秋喜歡的男孩子,他雖然家境貧寒,可是他從來沒有自卑,反而用心學習,想要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的心中有大愛,治病救人。
家裡對於胡素秋的選擇,自然是不同意的,因為兩個人的差距實在太大了。但是胡素秋是一個有主見的姑娘,她認定了事情就不會改變,她不需要一個門當戶對的對象,她想要的是可以並肩同行的人。
因為胡素秋的堅持,家裡也不得不開始妥協,他們開始認真審視李秉權這個小夥子,發現他真的不錯,所以對他們的婚事也就默許了。
李秉權知道自己和胡素秋的差距,胡素秋願意相信他,他無論如何都不會讓她輸的。1949年,他們兩人順利結婚。1050年,昆明解放,大學醫學院也被獨立出來成立了獨立的醫科大學,還創辦了相應的附屬醫院。他們兩人也被學校邀請回醫院工作。
李秉權在學校學習的就是神經外科,他也成為了首批神經外科的醫師,他的能力很強,不僅完成了全國首次「雙頭畸形」的手術,他還是神外的一把刀,他也被稱為「開顱第一人」!
胡素秋擅長的領域是婦科,她在婦科也成為了一把手,她撰寫的《更年期衛生》也成功幫助到了很多人。
他們兩個人結婚後,其實也不被看好,也會猜測李秉權成功之後會不會生出其他的心思,可是,他從來沒有,他與胡素秋的感情一直都很好,他們婚後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們的感情很好,只是因為工作實在太忙,常常都是聚少離多。
他們兩個人雖然都在同一個醫院工作,可是兩個人見面的時間真的不多。對於孩子們,他們兩個人值班的話都帶著孩子到醫院裡,直接讓他們第二天就去上學。
孩子們在家裡聽到的最多的聲音,也是「急診!李秉權,急診!胡素秋。」
他們不僅照顧不好孩子,其實對於彼此,也沒有時間照顧。胡素秋有一次要做切除子宮的手術,李秉權因為還在手術中,所以根本無法陪伴。胡素秋的手術突然出現了危險,他都沒能妻子去參與,還得顧著自己的病人。幸,胡素秋最終度過了危機。
這真就是醫生的無奈,他們可以救無數的人,可是唯獨對自己的家人沒有辦法全力去照顧。
這一次的事情,家裡都認為是李秉權對妻子不傷心,可是胡素秋卻理解他,她說:「我們都是醫生,救助病人是我們第一職責,如果換做是我,我也會這樣做的。」
第一次李秉權沒有照顧好妻子,可是在第二次,胡素秋因為年紀大了摔倒導致了腦出血,這一次就是李秉權為她親自主刀。
都說「醫生治不了自己的病」,他們其實也不能親自為自己的家人做手術的,因為醫生也同時是病患的家屬,心裡不能做到真的不擔心,一旦擔心就會分心,很多平常根本不會出錯的地方都會出錯,這樣反而會耽誤了家裡人的病情,所以醫生給自己的家人治病,這才是最麻煩的事情。
但是,為了妻子的安全,李秉權站上了手術台。這一次的手術沒有意外,胡素秋的病被李秉權治好了。完成了手術,他們兩個人都鬆了一口氣。
他們兩個人作為醫生,孩子們也因為他們的影響也成為了醫生,孩子看到他們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年紀也大了,就勸他們退休了,可以出去旅旅遊享受生活。但是他們兩個人不到手不能做手術,都不願意退下來。
到了80多歲,他們終於退下來了,可是李秉權卻在此時病倒了。他在醫院做治療,他卻早就做好了一個決定:在他去世後,他想要捐贈自己的遺體。
對於他的打算,孩子們都不願意答應,他們接受不了,如果父親捐贈了自己的遺體,將來他們要祭奠父親的話都找不到,他們還是想著入土為安。但是李秉權卻很堅持自己的想法,他給孩子們說起了他讀書時的故事。
作為醫學生,解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因為醫生要為病人做手術,解剖是很重要的,但凡錯了一點,性命可能就不保了。
解剖學很重要,本該2-3個學生使用一具身體做解剖,但是我國當時的條件很有限,只能30多個學生使用同一具大體,所以大體非常的缺乏。學生們為了能夠練習,只能去城郊的亂葬崗尋找無人認領的屍體。
將屍體帶回來,要經過煮沸,消毒才能進行解剖,解剖完畢之後,還要用藥水將屍體製作成骨骼模型,再根據書上的內容一點點摸索和學習。
整個過程複雜又危險,李秉權願意捐贈自己的遺體,就是希望可以為醫學生多一點實驗的材料,讓他們可以研究自己的身體,將來就可以多為病患做一點事情。
妻子胡素秋同意他的做法,並且,她也打算好了在自己去世後,她也要捐贈自己的遺體。三個孩子看到父母的堅定,他們抵擋住外界對他們不孝的指責,答應了完成父母的想法。
李秉權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他拉住妻子胡素秋的人對她說:「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常態,素秋,我就要走了,你要好好活下去。這輩子我最幸運的事情就是遇到了你,如果真的有來生,我還要和你在一起!」
2005年,說完這句話後不久,李秉權教授病逝,享年83歲。他的遺體按照他的遺願捐贈給了昆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他也成為了雲南醫學界第一個無償捐獻遺體的人。
在他離開後,胡素秋的傷心了很長一段時間,她也是80多歲的人,她和丈夫李秉權相識62年,結婚56年,她真的不能適應丈夫的突然離開,雖然他們作為醫生能夠平淡的看淡生死,但是感情始終沒有辦法做到理智。
兒女們看到她的狀態不好,都想要接她過去和自己一起住,可是胡素秋拒絕了,她說:「家裡有你爸爸的味道,我要在這裡陪著他!」胡素秋在家後院里種上了竹子,她把對丈夫李秉權的思念都轉移到竹子上,竹子在生長,就如丈夫一直都陪著她。
此後,她又回到了平常的生活,就在10年後,93歲的胡素秋無疾而終,她平靜的離世,享年93歲。她將自己的遺體捐贈了昆明醫科大學,她在死前要求自己不管器官,還是骨骼,只要病患和學校可以用得上的都捐贈出去。
昆明醫科大學對於李秉權和胡素秋很感謝,就在2019年,學校將他們夫妻二人的骨骼製作成了標本,就放到昆明醫科大學的生命科學館的入口處,讓大家看到敬畏生命!
李秉權和胡素秋的感情真的做到了「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隨」,玻璃櫥內,是他們特殊的墳;玻璃櫥外,是他們浩瀚的愛!從相識開始,他們就相愛,到了去世,他們還能用另外一種方式相遇。
情人節看到這個故事,不禁非常感動,他們是知己、朋友,還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一起從事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他們兩個人的感情經過了60多年從來都沒有淡過。我們終其一生,想要尋覓的不過就是一個能夠並肩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