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毓堃
編輯/漆菲
自去年12月就職阿根廷總統以來,極右翼領導人米萊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外界密切關注。他的改革舉措引發持續不斷的討論,並面對強大的內外壓力以及反對浪潮。
歷經司法系統的否決和民間持續的抗議,米萊推出的一攬子激進改革法案在2月2日獲得國會眾議院的總體通過。不過,這項法案尚未生效,眾議院將於2月6日起對該法案逐條進行表決。
2月2日,阿根廷眾議院議員討論米萊的綜合法案。
這次初步成功背後的艱難周旋,以及米萊就職以來阿根廷社會的變化,都無一例外表明:如今的阿根廷不變不行,而且需要徹底改變。但米萊這位「政治素人」的變革,始終繞不開政治這門「妥協的藝術」。
艱難通過的改革法案
米萊上任以來各項新政的關鍵詞,無疑是他的一攬子改革方案。這從他競選時提出的綱領與各項口號便足以預見:無論是關閉央行、改用美元,還是裁撤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大規模私有化,抑或是極端保守的社會政策和全面倒向美國的外交政策,都讓外界研判阿根廷可能的「大轉彎」。
這位秉持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理念的經濟學家,從就職當天起便踐行「休克療法」的承諾,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政策。去年12月10日,他在權力交接儀式當晚簽署總統令,將原有18個政府部門裁併、縮減為9個,並宣布不再與2023年度僱用的5000多名政府員工續簽合同,旨在壓縮政府開支。
就職阿根廷總統後的米萊。
十天後,米萊簽署了名為《重建阿根廷經濟基礎》(Bases para la reconstrucción de la economía argentina)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法令」(下稱「緊急法令」)。該緊急法令由366項條款組成,主要內容包括國企私有化、減少勞工福利、限制工會抗議形式(不得阻塞交通),還有取消進出口貿易活動的相關註冊與授權要求,並廢除租賃管制規定、允許以美元作為租賃貨幣。
更重要的是,緊急法令的性質決定了其在簽署過程中無需得到議會同意,還授權總統可在國家緊急狀態下單方面修改或廢除相關法律——當然其中存在限制條件,即法令本身遭到參眾兩院的同時否決。這部法令開篇即宣布,阿根廷「經濟、金融、財政、行政、養老金、關稅、健康和社會事務的公共緊急狀態將持續至2025年12月31日」。
緊急法令不僅在議會中遭到相當數量庇隆主義者的反對,也被民間團體指責為意圖架空議會權力、「違反分權原則」。
對此,阿根廷最大工會組織——全國勞工聯合總會(CGT)發起反米萊改革的全國總罷工,並提出司法訴訟。1月3日,阿根廷國家勞工上訴法院發布禁制令,暫停緊急法令中涉及勞工改革的內容。1月30日,該法院進一步裁決緊急法令中的勞工條款違憲,表示政府本該通過議會批准來實施改革,而非以緊急行政命令來強行實施。
2023年12月27日,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民眾抗議米萊的緊急法令。
米萊更看重的,是他去年12月27日提交國會的國家改革綜合法案( Ley Ómnibus)。該法案全名為《阿根廷人自由的基礎和起點法》,內容多達351頁、664條,涉及近200條現行法律的修改和廢除,旨在將「休克療法」推廣至經濟、行政、司法、環保、社會等各領域,尤其是緊急法令所不能涉及或修改的刑事、稅務、政黨或選舉相關法律。
同樣地,綜合法案開篇即宣布在「經濟、金融、財政、社會保障、安全、國防、關稅、能源、醫療、行政和社會事務領域的公共緊急狀態,直至2025年12月31日」,而且行政部門可將緊急狀態最多延長兩年。根據該法案,一旦宣布緊急狀態,總統領導的行政部門有權立法(包括在阿根廷憲法第76條原本禁止的領域),且立法的效力具有永久性。
由於更早簽署的緊急法令是臨時性法令,法令中的既有內容需藉助國會批准綜合法案,以立法形式將其轉換為固定法律,這也是二者內容存在相當程度重疊部分的原因。
米萊宣稱綜合法案的目的在於「不忘初心」,即「本著基於1853年阿根廷憲法所體現的自由主義原則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的精神」,促進私有措施、促進工業和貿易發展,通過法律制度保證全體國民享受自由的紅利,限制不必要的國家干預、保護憲法權利。
從宣布公共緊急狀態,到經濟領域的高度私有化,再到取消阿根廷大選中的全國性同步、強制初選程序,米萊的綜合法案不僅因其經濟上的快速自由化、大幅放鬆政府管控,引發左翼議員和利益受損群體的強烈反對,更因為授權總統拿走部分立法權,從政界到民間引發軒然大波。
1月24日,米萊打破該國紀錄——就職46天就面臨第一次全國性罷工。當天,阿根廷全國勞工聯合總會發起長達12個小時的全國總罷工,以反對「比緊急法令糟糕得多」的綜合法案。數萬名勞工匯聚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中心地帶,抗議米萊「奪走勞工的權利」。這次罷工力度之大,波及交通、銀行、醫院、公共服務等系統,當地航空公司在一天內被迫取消了數百個航班。
米萊對此評價稱:「24日的罷工將向你展示兩個阿根廷,一個被困在過去,另一個讓我們走上成為發達國家的道路。」
不同於總統的行政命令,綜合法案必須經過參眾兩院批准通過方可生效,由於執政聯盟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只有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少數議席,中間獨立政黨議員的態度就顯得至關重要。在眾議院圍繞綜合法案進行激烈討論之時,大批民眾聚集在議會大樓外面抗議示威,一度和防暴警察爆發衝突。
2月2日,大批抗議民眾在國會大廈外與防暴警察發生衝突。
從結果來看,米萊取得了初步勝利:經過連續三天超過30個小時的辯論,眾議院以144票贊成、109票反對,總體通過了綜合法案。米萊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感謝反對黨領導人對法案的支持,稱他們「理解歷史背景,選擇終結『種姓制度』和『企業共和國』的特權,支持那些陷入貧窮和飢餓的人民」。
反對者沒有善罷甘休。2月2日晚,抗議者在國會大廈前舉行示威,並放火焚燒傢具和垃圾桶。警方使用催淚瓦斯驅散示威人群,雙方發生激烈衝突。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長豪爾赫·馬克里2月3日表示,鬧事行為讓全體布市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據他介紹,因為前一天的暴力事件,國會廣場遭到破壞,包括清潔、修復和維護秩序在內的總成本達到1.07億比索。
米萊心裡清楚,通過綜合法案有多麼不易。為了爭取到中間和中右翼政黨的支持(如議會第二大力量「變革聯盟」),他刪除了綜合法案中涉及財政改革部分的爭議性法條。在各省政府、企業等不同群體的「建議」(施壓)下,他也同意修改關於漁業開放和集會限制的條款。
2023年12月10日,米萊舉行就職典禮前,他的支持者展示了一張帶有未來總統形象的一百美元標語牌。
此外,一些挑動公眾敏感神經的內容——例如養老金改革以及議會授權總統在財政、醫療、養老金問題上立法,在米萊與反對黨談判之後也被刪除。待到提交眾議院討論、通過時,綜合法案只剩下366個法條。米萊為了妥協,將法案條文近乎減半。而總體通過也不等於全文通過——自2月6日起,眾議院將就綜合法案的具體法條逐條投票,決定每一條的取捨。
考慮到此前執政聯盟和反對黨已經經過激烈談判,不出意外,綜合法案將能順利經過眾議院批准,接著送往參議院討論。至於緊急法令,在碎片化的議會兩院體系下,大概率不會遭到兩院同時否決,更何況米萊還有兩個月時間與其他黨派進行協商。由此來看,米萊「休克療法」改革的兩大核心措施均得到有效推進。
最新的民調顯示,米萊的支持率在拉美領導人中不算突出,介於他去年總統選舉兩輪得票率之間。圖源:Latinometrics
「休克療法」將走到盡頭?
法令或者法案只是手段,米萊的目的自然是落實其改革理念,將阿根廷帶出數十年來最嚴峻的經濟危機,遏止國家財富的繼續枯竭,讓國家經濟重回正常軌道,恢復昔日「白銀之國」繁華髮達的榮光。
由於他實施的改革不乏顛覆性措施,因此在短短數十日內著實給阿根廷帶來一些肉眼可見的變化。就目前的效果來看,米萊的「休克療法」很難簡單地用好或壞來描述,而呈現出複雜、多元的面向。
例如,將本國貨幣比索官方匯率貶值一半(54%)、放鬆貿易管控的做法,提振出口的效果立竿見影。阿根廷國家統計和人口普查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米萊剛就職的去年12月,阿根廷便結束了此前連續九個月貿易逆差的局面,貿易順差達到10.18億美元,遠高於市場預期的2.5億美元。
阿根廷是全球糧食重要生產和出口國,素有「世界糧倉」之稱。今年1月,阿根廷糧食出口總額達到12.5億美元,環比增長四分之一,同比增長更是高達64%。英國路透社分析,出口增長、外匯流入將有利於刺激本地糧食生產者的生產動力。
阿根廷央行的報告指出,未來幾年該國貿易順差還將不斷增長,預計2024年能達到224億美元,到了2030年能達到近418億美元。與貿易順差相伴的是股市的利好信號:早在米萊勝選之日,阿根廷股市便以大漲作為回應,MSCI阿根廷指數當天上漲10%;米萊實施經濟改革以來,MSCI阿根廷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基準MERVAL股指連續創造歷史紀錄,2月2日收盤超過119.8萬點,同比增長416.66%。
米萊上任以來,阿根廷基準MERVAL股指表現強勢。圖源:S&P Dow Jones Indices
外貿和金融市場的樂觀景象,給了米萊在「休克療法」陣痛期加大社會補助的底氣。1月下旬,米萊政府宣布將提高給低收入困難家庭的「食品卡」(Tarjeta Alimentar)計劃補貼,增幅達到100%。政府還計劃在2025年降低稅收、將兒童津貼的金額從每月2.2萬比索提升至4.4萬比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讚米萊的改革是「雄心勃勃的穩定計劃」,並於1月31日批准再向阿根廷提供47億美元貸款。截至目前,阿根廷欠下該組織的貸款總額高達430億美元。
IMF發表聲明稱,儘管阿根廷政府2023年底由於嚴重的政策挫折而未能實現債務再融資計劃關鍵目標,IMF還是批准豁免阿根廷的責任,並且調整計劃目標,以使其重新走上正軌。IMF還要求米萊政府爭取國內政治支持,期待他提出的綜合法案能得到可持續的實施。
不過,在批准這筆貸款前,IMF也調低了對阿根廷經濟增長的預期,稱由於經濟改革的影響,該國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將降低2.8%。
部分宏觀經濟指標的向好只是米萊改革效果的一個面向,故事的另一面是他本人已經預見、並在就職演說中對全國民眾提醒的:「我們將經歷困難時期。」
2023年,阿根廷全年累計通脹率高達211.4%,僅12月通脹率便達到25.5%,均創下1990年以來最高紀錄,其中漲幅最大的是食品飲料和家用電器。隨著比索貶值,牛奶、麵包等基本食品價格漲幅超過50%,汽油價格漲幅超過80%,牛肉價格更是翻番。阿根廷央行1月12日發布的市場預期調查報告,預計該國2024年累計通脹率還將進一步增高至213%,其他機構預測的數據基本也在200%至250%之間。
通脹高企,阿根廷生活物資價格一飛衝天。
激進改革方案勢必會對勞工階層和貧困群體帶來衝擊,就連米萊也承認,「一段時間內經濟活動、就業、貧困率都將受到負面影響」。一飛衝天的物價,令普通民眾逐漸失去耐心,反對全面自由化改革和放鬆管制的街頭抗議此起彼伏;政府強力推行改革的方式,尤其涉嫌讓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爭權」的舉動,更潛藏著「法律地震」乃至「憲政危機」風險……
除了來自議會和各地反對黨的阻礙,政府內部矛盾的傳聞——如米萊與強硬保守派副總統維多利亞·維拉魯埃爾存在嫌隙——同樣預示著米萊的改革之路難以一帆風順。
米萊與阿根廷副總統維拉魯埃爾。
不過,從決定競選那一刻起,米萊便毫無「守成」的打算。阿根廷多年來庇隆主義積弊深重,效率低下、競爭力衰減、福利政策不切實際,早就陷入「外債高築、超發貨幣、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無論是試圖擁抱新自由主義的梅內姆(上世紀90年代執政的阿根廷前總統),還是同樣承諾過經濟改革的上屆左翼執政聯盟,都沒能阻止國民財富流失、經濟滑向硬著陸的邊緣。
因此對米萊來說,「維持現狀」或「穩步改革」的選項根本就不存在。年輕時,他親眼目睹了鈔票變成廢紙的荒誕場景,本來是足球守門員的他轉而立志成為經濟學家。隨著阿根廷人先後向古典自由主義、庇隆主義、新自由主義先後說「不」,在左右之間來回打轉,國家卻朝著萬劫不復越陷越深。面對如此現狀,米萊愈發堅持他所篤信的奧派經濟學理念,認為只有實現大破大立,回歸1853年憲法和「阿根廷設計師」阿爾韋迪的自由主義建國道路,國家才能得以挽救。
但想徹底實現變革談何容易。阿根廷中央層面「朝小野大」的形勢、碎片化的政黨格局和議會少數黨的地位,決定了米萊無法繞開兩大傳統勢力——中左翼「團結為祖國」和中右翼「變革聯盟」,而執意推行「原汁原味」的改革方案。
而阿根廷建國的制度基石——聯邦制,意味著該國地方政府權力極大。目前阿根廷有24個省級行政地區(包括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左翼的正義黨在其中半數省份執政,中左翼和中右翼聯盟加起來更是掌握了至少四分之三省份的執政權。相比之下,米萊的政黨沒在任何一省執政,卻要面對各個反對黨領導的地方實權政府,阻力可想而知。
最近,拉里奧哈省省長里卡多·金特拉採取了非常規手段來對抗米萊的改革。金特拉來自反對黨庇隆主義黨。他在受訪時稱,由於米萊大幅削減政府支出,該省財政狀況「嚴重受損」,被迫凍結了公務員的工資。為了向公務員支付薪酬,拉里奧哈省立法機構批准了一項計劃,擬發行價值225億阿根廷比索的新貨幣「Bocade」。
因此,米萊不得不將綜合法案的條文大幅刪減,做出足夠妥協。至於廢除央行、國家貨幣「美元化」的綱領,他更是隻字不提。妥協意味著改革將大打折扣,而打了折扣的改革也註定無法實現米萊理想中的發展前景。
除了現行權力格局的掣肘,改革陣痛的持續周期、社會對此的容忍程度,同樣制約米萊的改革力度。物價飆升、通脹高企率先傷害的是普通勞工和弱勢群體。工薪階層購買力的下降,不但會影響市場總需求,阻礙經濟復甦的動力,更會激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誠如阿根廷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埃爾南·萊徹形容:「大部分民眾能不能等到或者容忍到『道路盡頭出現光明』的那一天,現在還很難說。」這種情況下,米萊要麼只能繼續妥協「打折扣」、要麼撞得頭破血流之後黯然離場。無論哪種情況,都預示著「休克療法」或將走到盡頭。(作者系中國翻譯協會會員、國際政治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