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無所不用其極。據觀察者網1月5日的報道,當地時間1月4日,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宣布,對發生在伊朗克爾曼市的2起爆炸案負責。據悉,1月3日是已故伊朗「傳奇將領」蘇萊曼尼遇刺4周年,大量伊朗人前往蘇萊曼尼的墓地「朝聖」,結果發生了連環爆炸,至少導致95人死亡,近300人受傷。這是伊朗遭遇的「45年來最慘重的恐怖襲擊」,伊朗舉國悲慟,國際上紛紛猜測,「這到底是誰幹的?」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恐怖大亨ISIS出面認領了,坦然承認,「這就是我乾的」,這麼做的目的是「製造不安全感」,「報復伊朗人民對伊朗的熱愛和忠誠」。那麼,克爾曼市的恐怖爆炸案真的是ISIS乾的嗎?
實際上,ISIS可能只是一個工具,它的背後還有人。那麼ISIS的背後又是誰,心明眼亮的中國網友就指出了,這就是美國、以色列,還有網友戲稱,摩薩德、CIA又開始給ISIS打款續費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美國、以色列才是伊朗恐怖襲擊案的「幕後黑手」,ISIS不過是「黑手套」而已,只是一個「作案工具」。
之所以這麼說,最可疑的一點就是,ISIS為什麼不在第一時間宣布「負責」?克爾曼市的連環爆炸是發生在1月3日,而ISIS「主動認領」,卻是在1月4日,這中間的24小時幹嘛去了?按照恐怖組織的「尿性」,恐襲之後往往會第一時間出面宣布負責,以展示自己的存在感,提高本組織在全球恐怖領域中的地位,為什麼爆炸案發生後,ISIS沒有宣布負責,難道要做恐怖世界的「無名英雄」嗎?這顯然不符合恐怖組織的「優良作風」。
要麼做了「死不承認」,要麼做了「立馬認領」,ISIS「宣布負責」的聲明姍姍來遲,到底是為了啥?是為了保護美國、以色列。本來炸了就炸了,根本不打算出面承認,但問題是,國際社會紛紛猜測,這就是美國、以色列乾的,伊朗也將這筆賬算到了美以的頭上,比如說,伊朗總統萊希就警告以色列,「他們將為這一罪行付出代價」,「他們將會因此感到後悔」。伊朗這次是真的火大了,為了護主,ISIS不得不「出面擔責」。
ISIS與美以特別是美國,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比如說,被美軍擊斃的前ISIS領導人巴格達迪,就是被美國從監獄裡放出來的;美國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往往只炸敘俄軍而不炸ISIS。2017年8月,美國空軍從敘東部代爾祖爾轉移了20多名ISIS指揮官。阿富汗戰爭尚未結束時,「沒有標識的直升機飛往恐怖分子所在地區」,俄外長拉夫羅夫指出,鑒於美國控制整個阿富汗領空,「無論如何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這些」。
④美國、以色列有著充分的「買兇」動機。襲擊以色列的哈馬斯、擾亂紅海的胡塞武裝,都是伊朗的「小弟」,現在以色列開始撤軍,胡塞武裝還在襲擊紅海,美國護航,伊朗居然派驅逐艦為胡塞撐腰,美國、以色列是不是恨得「牙痒痒」?
因此,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即便ISIS是伊朗恐怖爆炸案的製造者,它也不會是「幕後真兇」,美國、以色列才是。美以的目的是「教訓」德黑蘭,警告後者「適可而止」,ISIS原本也沒打算承認的,但由於爆炸造成的傷亡太大,加之又是蘇萊曼尼的祭日,伊朗社會復仇情緒非常濃厚。眼看這把火要燒到「主子」的身上,美以要ISIS出面「背鍋」,所以ISIS才表示「是我乾的」,潛台詞是「與別人無關」。
ISIS承認又有什麼用?給了伊朗一個「復仇」的目標,也給了德黑蘭一個「台階」。伊朗要報仇就找ISIS,甭找美國、以色列,伊朗也知道美以「惹不起」,所以伊朗總統萊希雖然表示要報復以色列,那也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不是現在」;伊朗最高領袖更是親自「下旨」——呼籲伊朗上下保持「戰略耐心」,「避免與美國進行直接軍事對抗」,「限制針對以色列的秘密行動」,可見伊朗不想「撕破臉」。
所以,ISIS主動認領伊朗爆炸案的責任,不僅僅是洗白美國、以色列,也緩解了伊朗的壓力,德黑蘭可以去轟炸阿富汗境內的ISIS,至少對內「有個交代」。當然,伊朗也可以繼續死咬美國、以色列,就算咬不動美國,啃一啃以色列還是可以的,總之就是繼續維持中東的緊張局勢,將美國陷在這裡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