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如果重回白宮,還能複製當年的「對華脫鉤」鬧劇嗎?就在近日,美國自證「脫鉤中國」戰略的失敗,可以說,特朗普就算重新上台,也很難複製當年的操作。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近日宣布,將再次延長對429項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豁免期限,由2023年12月31日,延長到2024年5月31日。被豁免關稅的產品包括口罩等77種防疫物品,以及吸塵器、泵等零部件和日常消費品。
可以看出來,美國選擇什麼中國產品可以被豁免關稅,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因為這些產品既不屬於科技敏感領域,也不是高附加值產品,更多的是相對「安全」的中間產品,以及生活產品。
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時期,對中國設置了貿易壁壘,採取徵收高關稅的歧視性做法。特朗普的初衷是杜絕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為本土製造騰出競爭和生存空間,但是,特朗普的做法過於激進,步子邁得太大,反而起到了反效果,美國的企業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價進口所需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
而成本的上升,導致產品最終價格上升,貿易戰的不良後果被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拜登政府雖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特朗普的政策,但是對中國部分產品進行關稅豁免,這個行為本身就說明,特朗普對華徵收高關稅的政策並不合理。
而現在這一次,已經不是拜登政府第一次延長豁免期限了。美國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脫鉤中國」戰略遭遇失敗,否則也不會反覆對中國產品進行豁免。同時,這也顯示出美國自身的困境。
美國的經濟形勢非常不容樂觀,嚴重的通貨膨脹讓美國人的生活成本急劇上升,消費能力的走低也讓生產萎靡不振。
這種瀰漫在美國社會中的壓力,讓人們對拜登感到失望,認為拜登沒有讓人們生活得更好。而對於決定要競選連任的拜登來說,民眾的支持高於一切,而對中國部分產品的關稅豁免,就是緩解其經濟困境的一個表現。
拜登政府希望通過中國廉價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降低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利潤,同時改善產品最終價格,提高消費者的信心。在這其中,中國的產品發揮了槓桿和潤滑劑的作用。
但是,我們要知道,拜登政府的豁免政策,並不是出於對中國的善意,而是出於自身利益的不得已而為之。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都是從根本上希望能夠「脫鉤中國」。特朗普設置貿易壁壘是單邊主義的表現,而拜登進行豁免並不意味著消除了單邊主義,而同樣也是單邊主義的表現。
一方面,拜登政府的豁免決策缺乏嚴謹的程式和透明性,其只是出於一己私利而對特朗普的政策予以救濟,在本質上依然違反wto的貿易規則。
另一方面,由於豁免期限是固定的,因此,豁免臨期的時候是否再續,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且,在豁免的產品上,美國也可以單方面進行增加或減少,這根本就不是正常的貿易規則。
對於美國來說,其2024年大選就是一個對華貿易政策的轉折點。拿最有希望當選的拜登和特朗普來說,如果拜登繼續執政,那麼中美貿易大概率會延續目前這種狀態,即美國把中國產品當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
如果特朗普上台的話,那麼他大概率會重拾以往的政策,甚至否定中國產品的豁免權。但是,特朗普一旦實施這樣的政策,將面臨比以往更艱難的挑戰。
畢竟,特朗普當初實施那些政策的時候,美國還能勉強消耗自己,而現在,美國已經內外交困,再也經不起任何顛覆性的經濟政策了。
所以,就算特朗普重回白宮,美國也很難複製當年的操作,強行操作只會為自己招致更大的破壞。
美國目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並不是拜登一個人造成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特朗普錯誤的經濟政策。經過這麼長時間,美國深受其害,特朗普到時候能不能再折騰得起來,都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