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有座西敏寺,安葬於此的一位英國主教的墓志銘十分特別。墓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相信很多人都聽說 並了解到。
這段話的大至內容是這樣的:「我年少時,意氣風發,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發覺自己根本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決定改變自己的國家。但這個目標我還是無法實現。步入中年之後,我試著改變自己身邊的最親密的人,但是,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當我垂垂老矣,終於頓悟了一件事,我應該改變自己,以身作則影響家人。若我能為家人做榜樣,也許下一步能改善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這段話之所以被流傳,因為他能讓我們引起共鳴,我們也許都曾有過類似的困惑,費盡一切力氣要改變別人,甚至要改變世界,讓世界來順應自己的喜好,然而,這是不現實且是最徒勞的。結果弄的自己鬱鬱寡歡,甚至千瘡百孔,很多時候我們還常常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太自大,太自我了
那麼怎麼才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要怎麼做呢,其實上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經》里反覆提到過了,道德經第三十四章說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就是,大道是廣博無際,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靠它生長發展而他從不推辭,成就了功業而不佔有名譽。正是因為它養育萬物而並不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一直無欲無求,可以稱它為「小」;也因為萬物向它歸附而並不主宰萬物,,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它始終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這一章有人把他總結為不為自大
如果這一段不夠深刻的話,那麼在五十一章老子又說了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意思是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發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得到撫養和保護。(它)產生了萬物卻不據為已有,養育了萬物卻不自恃邀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德是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叫德行,就是做人要不為自大,不要什麼都想據為已有,不要進時刻想著自恃邀功,不去隨意的主宰萬物,就是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正如我們在一個環境中待的時間長了,總是覺得這也是問題那也是問題,看什麼都煩,所以總想著「換個環境吧,換個環境就會好了」,可是,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環境的變化,雖然對一個人的命運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任何一個環境都有可供發展的機遇,緊緊抓住這些機遇,好好利用這些機遇,不斷隨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觀念,就有可能在社會競爭的舞台上開闢出一片新天地,站穩腳跟,這就需要我們自己作出妥協,進行改變。有時,你會發現,你發生了變化,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