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厚道,說話要公道
就在中國國慶-中秋長假期間,美國出現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不會因為前總統特朗普涉嫌與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大廈騷亂事件有關而對其競選總統的資格提出質疑。
第二件大事:10月3日,美國眾議院共和黨籍眾議長麥卡錫以216票贊成、210票反對的投票結果被罷免;他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被投票罷免的眾議長。
做人要厚道,說話要公道。
這兩件事說明美國政治在制度設計上,處處留有可控的「後門」:特朗普當過總統,也有辦法收拾;麥卡錫貴為美國第三號人物,說罷免也就是一轉眼之事。
深究下去,還會發現:美國當初設計的這種制度,現在不但沒辦法正常維護美國利益,反而極大的阻礙了美國繼續發展進步,成為政黨黨爭的工具。
因為特朗普也好、麥卡錫也好,對他們的處置看似合法合理;但這些並不是為了美國國家利益,而是為了某個政黨利益;說白了就是美國「黨爭」的結果。
尤其是麥卡錫,他在位時間不長;在位期間,美國在很多事情上分裂嚴重,作為議會一把手,他勉力地左支右絀、兩面維持,相當努力,還真有點「老成某國」的意思。
可悲的是:麥卡錫是共和黨人。但在共和黨那裡,他處處向對手妥協,是個「叛徒」;在民主黨看來,他又是「異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就因為麥卡錫是這樣的形象和處境,結果他被同是共和黨的同志提議「罷免」;罷免是要同意票數過半的,共和黨的同意票不能指望,重要的是民主黨的票。
也就是說,罷免麥卡錫,領頭的是共和黨極少部分議員;而最終讓票數過半,罷免成功,出力的是民主黨。
於是,麥卡錫成了一個「失業老年」。
放著特朗普競選總統的資格被保住先不說,儘管這裡面也有很多可以說道的地方,今天主要說說倒霉的麥卡錫。
麥卡錫為什麼會被彈劾?怎麼就被彈劾成功了?這對美國有什麼影響?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麥卡錫本就是個最容易被罷免的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是2023年1月7日,通過十五輪投票才當上美國國會眾議長。
當時,美國國會選舉,一共435個席位,共和黨佔有235席,民主黨的席位是199個。
共和黨成為多數黨,前眾議長、民主黨的佩洛西黯然下台,國會重新選舉新的議長。
眾議院議長在美國是個位高權重的人物,他是美國的第三號人物,除了總統、副總統,就是他了;而副總統一般只是個「吉祥物」,沒有實權的。
至於權力,眾議院議長可以推遲或推掉一些議案,這在美國政治中,權力很大了;
總統和眾議院議長不是一個黨派的,都會說總統是個「跛腳總統」,因為他的行政權力會被對方的立法權嚴重遏制。
共和黨是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麥卡錫是共和黨推出的議長候選人,所以,議長選舉按道理來說很簡單就能過。
議長選舉投票前,實際就是個利益分配的問題;大家坐在一起商量:你把票投給我,我會給你哪些好處等等。
只要把黨內議員的利益分配好,就能通過。
但是,麥卡錫過得非常艱苦,投票了十五輪,外加附帶條件,他才艱難當上議長。
附加的條件是:即使一名議員提出「罷免動議」,這個動議就自動成立,進入下一個程序「議會投票表決」。
這個「附加條件」實際剝奪了麥卡錫在自己遭到彈劾時,「擱置議案」的權力。
因為以前要罷免議長,必須多名議員聯署才能成案;即使成案,議長還有權「擱置」,讓動議不大可能進入罷免表決階段。
麥卡錫當議長不得不接受這個「條件」,起碼可以看到兩個問題:
1、共和黨內的利益高度分裂,幾乎很難協調一致;這造成麥卡錫得不到全部的黨內票。
2、麥卡錫的權力被削弱了,他不能自保,只要一個黨內議員反對,他的位置就很危險。這不就是給他戴上「緊箍咒」嗎?
當然,麥卡錫也可以從別的地方獲得幫助。
本黨反對他的票,他如果能從民主黨那裡得到支持,罷免他也不可能通過。
所以,據說在「罷免投票」之前,他和民主黨的前議長佩洛西達成私下交易:佩洛西動員部分民主黨議員反對罷免,他給佩洛西一定的好處。這樣一來,他還是可以得到多數票。
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向民主黨的總統拜登求救,讓拜登在民主黨那裡給他拉票;畢竟他為拜登,也算出力頗多。
結果,來自佛羅里達的共和黨眾議員馬特.蓋茨提出「罷免麥卡錫」,麥卡錫不能阻止,進入投票,民主黨幾乎都投了贊成票,216:210,罷免案通過了。
明顯被「耍」了的麥卡錫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他按照規定,指定眾議員麥克亨利擔任美國臨時議長,直到產生新議長。
這個麥克亨利能被指定,當然是麥卡錫的心腹;所以,這夥計一上來就行使權力,收回佩洛西在國會大廈的辦公室,也算給自己的「老大哥」麥卡錫小小的報了點仇。
提出「罷免動議」的議員馬特.蓋茨和麥卡錫有什麼仇恨呢?
據說這夥計因涉嫌性侵未成年少女以及從事人口販賣,被佩洛西那一屆國會的「道德委員會」調查過。
雖然調查一直沒有結果,但這是個非常難堪的事,也是個巨大的「雷」,不解決的話,他今後的政治前途基本到此為止了。
麥卡錫當選議長後,因為都是共和黨人,馬特.蓋茨就請他將調查撤銷。這在麥卡錫那裡是件小事,對馬特.蓋茨可是有關前途的大事。
但麥卡錫不知道是愛惜羽毛,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就是沒有滿足馬特.蓋茨的要求,於是,兩人的「梁子」就此結下,馬特.蓋茨在等機會報復麥卡錫。
實際上美國司法部調查過蓋茨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的問題,許多醜陋的情節足夠讓馬特.蓋茨身敗名裂。
比如:至少兩位女孩說馬特.蓋茨跟她們有過關係,還在事前讓她吸食毒品,事後把她們賣到地下妓院等等。
不過,美國司法部調查時,正是所以特朗普當總統,而馬特.蓋茨是他的鐵杆支持者,他在眾議院幫助特朗普,時時處處和佩洛西作對,特朗普「龍心大悅」。
所以,政府管轄之下的司法部調查之事不了了之,情理之中。
事情就是這麼個事,美國議會那些狗屁議員哪裡有什麼正義感,說他們是人 渣,一點也不過分。
馬特.蓋茨這麼一個人,提出罷免動議,民主黨全部同意,麥卡錫含淚下台。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美國的共和黨內部已經分裂成不成樣子,今後不管推出誰來當議長,都很難得到全部同意,於是,民主黨議員的票就顯得非常重要。
麥卡錫被彈劾說明兩點:美國政治刀刃向內了;兩黨之間的「牆」沒有了
麥卡錫被彈劾,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立場不堅定。如果他100%站在共和黨的立場,帶領共和黨議員和拜登政府斗,讓拜登的「跛腳」更「跛」,也就不會被共和黨人罷免了。
另一方面,他如果不是對特朗普朝三暮四,也不會被兩黨拋棄。本來他是特朗普的鐵杆粉絲,但為了討好「白左」,在特朗普最困難時,帶頭遠離。
後來他發現遠離特朗普,讓自己在黨內面臨許多困難,又掉過頭討好特朗普,當上議長就搞「彈劾拜登案」,結果,不但沒得到預想中共和黨的支持,反而狠狠得罪了民主黨。
特別是拜登政府在國債危機、政府關門危機時,共和黨一幫人興高采烈地等著看拜登和民主黨笑話的時候,作為眾議院議長的他,又「相忍為國」,幫拜登解決問題,脫離危機。
麥卡錫的做法讓共和黨人火死了,一想到佩洛西當議長把特朗普折騰得死去活來,他們就滿腔怒火;一想到2018年特朗普政府關門,他們就恨死了麥卡錫。
於是,麥卡錫順理成章被彈劾;而他那麼幫助民主黨,居然沒得到民主黨哪怕一張「反對彈劾」的票。
民主黨為什麼不幫助幫助他們的麥卡錫呢?因為麥卡錫還不能令民主黨滿意,現在,由於共和黨分裂嚴重,誰當眾議長的決定權很大部分操持在民主黨手裡,他們可不得好好選一選。
兩黨政治在美國算是玩到頭了。一般情況下,對立的兩黨在很多問題上是涇渭分明的,兩黨之間也有一堵牆分隔著,大家不至於直接開打。
正因為有這堵牆,許多「騎牆派」就騎在牆上觀望,美國政治就這麼延續到現在;而兩黨的利益也在不斷變換,理念也有兩次大的調整對換。
麥卡錫就是典型的「騎牆派」,想兩面討好,兩面都不討好。
比如在對華問題上,他一面討好兩黨鷹派,一面又消除與蔡英文見面影響;在對「俄烏戰爭」問題上,他一面要停止支援烏克蘭,一面又通過特別撥款等。
在麥卡錫看來,他這麼做,都是為了「美國」。
而實際上,美國現在的政治對立與撕裂,已經容不得任何模糊空間;已經把顛覆別國的手段用到自己內部黨爭之中。他們「刀刃向內」,為自己背後集團的利益殺得刀刀見血。
「牆」已經沒有了,還想「騎牆」,當然要摔下來;這種沒有隔離的政黨鬥爭,發展到任何地步都有可能。這對美國不是好事,對世界也不是好事。
麥卡錫被罷免,對美國、對世界、對我們都有影響
對美國來說,他們將來不管哪個黨當政,其政策只會越來越極端。因為不走極端路線,他們就不能在政黨鬥爭中突出出來;不走極端路線,就不能保護自己的黨內利益。
「在這紛爭鬥爭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要學會保護自己」,羅大佑的歌曲都有這樣的道理詮釋,一輩子在鬥爭中打滾的政客焉能不知?
美國民主黨是以「白左」的意識形態著稱的,他們對內搞那些源於宗教的東西;對外強調「基於規則的秩序」,而這種秩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劃定的利益分配。
不走極端,很多事情可以商量、辯論;在考慮最後的解決方案時,還能理性看待戰爭與災難。
現在只能走極端才能保住自己的政權,今後的民主黨會在思想上更「白左」,行動上更「鷹派」。
美國共和黨是保守派政黨,「美國第一、美國優先」是他們的口號。對內,美國共和黨是有某種「傾向」的,儘管他們不承認;對外,美國共和黨是強硬的、好戰的。
現在只能走極端才能保住自己的權力,再加上黨內的分裂,又不能形成合力對付美國激進左翼民主黨;美國共和黨只能對內更「保守」,對外更「好戰」。
對世界來說,美國兩黨鬥爭白熱化、極端化,絕對是個災難性問題。
因為美國政治不能穩定,國內問題沒辦法內部解決,他們只能向外輸出問題。這就像美國經濟危機時,必須向世界輸出危機才能解決,同樣的道理。
還以為美國內部黨爭嚴重之後,危及美國自身的生死;為了「不亡國」,即使掀起更大的戰爭,他們也會鋌而走險。
比如讓「俄烏戰爭」不斷升級、長期僵持,都是美國可能的選擇。因為民主黨本來就原因這樣;而共和黨背後的軍工複合體資本也想要這樣。
什麼「和平」,那是在自己能享受「和平紅利」時,美國才有的追求。
從建國以來,美國殺印第安人、搶墨西哥領土、打西班牙殖民地、圈太平洋為勢力範圍等等,美國什麼時候在乎「和平」?因為「不和平」美國才有利益,所以美國選擇戰爭。
為了牢牢控制美洲,美國打古巴、亞委內瑞拉、入侵格拉納達、除掉智利的阿連德等等,都是選擇暴力。
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世界的用兵更加肆無忌憚,連主權國家的大使館都炸。美國什麼時候在乎過「和平」?
不要被美國的假象迷惑了,當美國內部黨爭無解之時,他們為了延續其「醜惡」的政體,會毫不猶豫發動戰爭。只有對外戰爭才能把無解的內部矛盾外引,把自己亡國的危機消除。
對中國來說,美國如此的政治內鬥也不是什麼好事。現在的美國兩黨幾乎在任何事上都沒辦法統一,唯獨在「對華強硬」上,他們出奇的一致。
在民主黨看來,中國的崛起挑戰到美國「基於實力的地位」,也破壞了美國想要的「基於規則的秩序」;
在共和黨看來,中國的崛起,動搖的是「美國第一」的地位,這是「崛起大國」對事事可以「優先」的「守城大國」的挑戰。這不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嗎?
這今後,兩國關係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是一件大概率的事。
唯一的辦法,只能強大自己,讓美國沒有「動武」的衝動。
政客是沒有底線的,他們不懂軍事,總覺得「美國世界第一」,打誰都手到擒來。
實際上美國高階軍人心裡非常清楚自己的實力,他們很難說出「有把握打贏大國」的話。
關鍵是要讓美國這些政客清楚才行,所以,要用可見的強大來遏制戰爭。
因為任何國家在發動戰爭時,思考問題的底線是:打這場戰爭最壞的結局也好過不打。
如果這樣,戰爭一定發生。
美國政客若是明白:不管自己的內鬥結果如何慘烈,都會好過發動戰爭的結果,
如果這樣,和平就有希望。
所以,美國一個「爛」議員發起的「彈劾」,有可能引爆世界「核軍備競賽」,這也是「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