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道美國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網站7月25日刊發題為《為什麼非洲如此熱衷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文章,作者是威爾遜中心主任、首席執行官馬克·格林。全文摘編如下:
非洲基礎設施集團的一項研究顯示,落後的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港口等——令非洲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易成本增加了30%至40%。
多年來,我們對非洲發展援助的「大交易」是,我們將作為非洲領導人真正的夥伴,幫助非洲國家從受援國轉變為合作夥伴,並有朝一日成為捐助國。正如我在擔任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期間所說,我們將在各國的「自力更生之路」上與它們並肩同行。
阻礙非洲自力更生的部分原因是,許多非洲國家缺乏私人投資通常需要的可靠基礎設施。德勤公司的一項分析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缺乏實體基礎設施,這仍然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大宗商品的發現——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鉑、煤炭和銅——正在推動對基礎設施的需求。然而,與此同時,對開採和向全球市場運輸這些商品所需的基礎設施投資也在推動非洲經濟增長。非洲基礎設施集團公布的報告支持德勤公司的分析。
好消息是,非洲領導人越來越意識到基礎設施需求如何阻礙了他們國家和人民的進步,他們正在努力做出回應。事實上,在《易卜拉欣非洲治理指數》中,基礎設施是唯一的子類別。該報告顯示,自2012年以來,所有54個非洲國家的治理狀況都有所改善。
正如《易卜拉欣非洲治理指數》所指出的,每個非洲國家政府都致力於改善基礎設施,因此,他們推斷這些國家的經濟也有所改善。一些人認為,非洲可能開啟20年到30年基礎設施開發的熱潮。
基礎設施遠不止公路和橋樑,近年來的改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包括讓更多地區、更多人用上移動網路和互聯網。非洲是人口最年輕的大陸,其年輕人口一直是非洲大陸數字基礎設施加速發展的推動力。
憑藉「數字絲綢之路」倡議,中國投資了非洲各地的無線網路、海底電纜和衛星。谷歌等私營企業利用其從葡萄牙到南非的「艾奎亞諾」海底電纜,正在幫助彌合1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赤字,並提高非洲國家互聯網的負擔能力和速度。
非洲領導人正在努力加快改善基礎設施,並指望中國和西方提供援助。正如我們幾乎每天看到的,中國正在響應他們的號召。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