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六個月內,再次宣布減產的歐佩克讓人驚掉下巴,石油減產讓陷入通貨膨脹的美國雪上加霜,關鍵時刻,美國的盟友加拿大也找上了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近日,沙特、俄羅斯等歐佩克成員國表示將進一步削減石油產量,目前每天總的減產幅度將超過160萬桶,減產會從5月持續到今年年底。有媒體悲觀預測,這有可能導致美國國內油價從每桶80美元飆升至100美元。這不是歐佩克第一次宣布減產了,在此前拜登就曾親自前往沙特請求增產石油,但是遭到了沙特的無視,去年10月,歐佩克發布了減產的消息,美沙關係也因此跌至冰點。
從減產的決定來看,歐佩克似乎已經與美國「反目」。早在去年減產時,就有媒體曾分析稱,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大不如前,全世界的能源市場正在加速「去美元化」,從歐佩克的減產就可見一斑。這與美國的「頁岩油革命」也脫不了干係,自2011年以來,美國頁岩油行業蓬勃發展,產能過剩刺激出口,在全球石油供應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這樣一塊龐大的蛋糕被人分享,沙特自然很是不滿。
此外,歸根結底,石油的定價權、話語權還是在歐佩克而不是在美國手中。石油美元的掛鉤體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無疑是受益最多的,而作為產油的歐佩克卻要受到美國的挾制。美國在中東能力強悍時自不用說,當逐漸走向衰落之日,自然會引發一波「革命」。
拜登求增產的姿態很低,究其根本是通脹飆升的壓力。由於俄烏衝突和新冠疫情的影響,在2021年3月,美國的通脹指數就已經超過了2%的目標,而2%就是發達經濟體經濟前景悲觀的一條警告線。但是當時美聯儲還未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隨著俄烏衝突以及疫情的停息,通脹會自然回落。過於相信「市場調控」最終就導致通脹一路飆升。
為了遏制通脹,拜登政府出台了《通脹削減法案》。這項法案名為「削減通脹」,實際上大行貿易保護主義。法案將為美國清潔能源產業提供3690億美元巨額補貼的計劃,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可以獲得高額的稅收抵免,但是汽車必須在美國本土組裝,電池也得用美國本土的。乍一看似乎影響不大,甚至對消費者來說還有一些好處,但是卻讓許多國家都叫苦不迭。這是為什麼呢?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部長威爾金森表示,這一法案提供的高額補貼塑造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擁有國際儲備貨幣的美國,可以大肆撒錢進行補貼,畢竟打開印鈔機也是分秒的事,但是其他國家在補貼戰上卻沒有任何優勢。這將大幅度提高美國對電動汽車產業投資的吸引力,從而使得歐洲等國家的製造業向美國進行轉移。「製造業迴流」這一計劃早已出現在美國總統口中,最近幾屆美國政府都將其視作重點議題。這也不僅僅發生在清潔能源這一個行業,晶元行業這一趨勢也十分明顯,美國出台的「晶元法案」給予了相當豐厚的補貼政策,導致韓國敲定的在韓巨額晶元投資項目也被美國截胡,收入囊中。
在這個關鍵時刻,不少西方國家的目光轉向了中國。威爾金森就於近日表示,加拿大將對中國採取溫和的態度,有選擇地從中國購買太陽能電池板或者風力渦輪機。
美國在通脹的壓力下四處求援,但是眾所周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全世界範圍內橫行霸道的美國難得碰上了歐佩克這個硬釘子,石油減產導致美國通脹時間或將延長。影響力不如從前之後,美國想要再復刻上世紀70年代控制滯脹的「驚人歷史」,恐怕也沒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