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不是原罪,傲慢才是。
在馬克龍的任期內,馬克龍多次走動希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然而如今的法國外交局面反而大大惡化,與德國的矛盾也是幾十年來最高點(多次議員磋商未舉行),那麼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首先要明白馬克龍與法國外交需要的是什麼。法國由於戴高樂的傳統,一直致力於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有影響力的大國。儘管也有些相對主張融入的,但馬克龍執政期顯然是戴高樂主義忠實的追隨者。
由於特朗普的所作所為倒行逆施,行為張揚高調激發了歐洲多國的反感。馬克龍開始極力推動歐洲獨立於美國的軍事組織(歐洲軍)。
我們回到法國的政策的核心,法國的夢想的核心問題就是自身實力不足。法國自身沒有能力建立一套獨立的軍事體系,經濟實力也一般。那麼,戴高樂的傳統策略就是建立一個歐洲組織,將歐洲的力量化為己用。
一個歐洲的體量,是足夠支撐起來一套體系的。由於戰敗國限制,德國義大利在軍事上無法完全主導,則軍事領導者必然是法國了。
但由於德國經濟上的優勢實力,歐洲在經濟上必然由德國主導。那麼與德國分享權力,共同執掌歐洲就是這一政策的最好方案了。默克爾與馬克龍在這一政策上合作愉快。
但是在今年以及長期的烏克蘭問題上,這一政策翻車了。
由於不希望英美勢力進入歐洲,法德選擇綏靖政策。而在今年的危機後,更是企圖以烏克蘭被快速消滅,來論證美國力量的不可靠,來恐嚇歐洲其餘國家組成一個更大的歐洲聯盟。
兩國甚至一個扮「黑臉」,德國公開宣布烏克蘭無法抵抗長久;一個扮「紅臉」,馬克龍假意調停。
但這一舉動被烏克蘭的頑強抵抗破滅了,英美很快源源不斷的送來援助,這與兩國起初的綏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國的舉動也讓大家心寒:今天可以出賣烏克蘭的利益,難道明天不會出賣我們的利益嗎?
在英美的鮮明對比下,歐洲尤其東歐國家更加團結到英美旗下,烏克蘭的戰場表現也讓他們有了信心。瑞典、芬蘭選擇加入北約。
這時的德國回過味來,態度來了個180度的轉彎,積極援助烏克蘭,拋開了法國。
由於美國經濟談不上太樂觀,所以歐洲的經濟還是會掌握在德國手裡。一個美德的歐洲,雖說美國遠比法國難以制衡,但也是一個損失不大而且法德方案不能實施下的唯一選擇。
馬克龍面對這種情況也是干著急沒辦法,最近的解決辦法就是跑去美國,抗議美國的《反通脹法案》,作出一副為歐洲謀利益的姿態來。
很遺憾,作用不大。
分析這一切,根源似乎並不是馬克龍做錯了什麼,而是法國的國力支撐不了那個野心。如果法國有能力抗衡俄國人,自身主導穩住烏克蘭局勢,或許夢想已經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