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德國竟然成為了最讓人「看不透」的國家。
根源在於默克爾卸任了,德國迎來了「朔爾茨時代」,柏林方面免不了要經歷一番動蕩與波折。相比執掌德國政權長達16載的「歐洲女王」,政治資歷主要來源於漢堡市長一職的朔爾茨,確實稍顯稚嫩。
這也就意味著,朔爾茨時常會受到一些錮桎,再加上他和默克爾分屬不同黨派,政治立場自然影響了他的執政風格。
有些事,默克爾敢做也有能力去做,朔爾茨卻難免束手束腳。
比如美國向歐洲出售4倍高價液化天然氣時,默克爾至少也會向華盛頓公開表示不滿,並且利用其號召力團結歐盟各成員國,共同向美方施壓以爭取更合適的價格。
當然了,如果默克爾還在,德國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也許不會像今天這樣舉步維艱。
可現如今,只有法國總統馬克龍站了出來,率先質疑美國不顧歐美之間的「友誼」,並強調美售歐天然氣價格「關係到跨大西洋貿易的誠意」,還意有所指地提醒拜登政府:你們的做法「是雙重標準」。
然而,就在法國意圖帶領歐盟多國團結起來、共同對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時。朔爾茨政府卻早早拿出了2000億歐元,試圖對國內進行能源補貼。毋庸置疑,德國的計劃就是花更多的錢去市場上搶購能源,也因此被批評為「投降主義」。
馬克龍對此很不滿意,公開指責柏林方面在「扭曲」歐洲市場,其孤立自己的行為對德國和歐洲都沒有好處。鑒於此,法德之間的部長級定期會議被迫推遲,而兩國領導人在10月26日匆匆會談後,甚至沒有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
種種跡象表明,法德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多,其關鍵夥伴關係正遭遇障礙,外媒聲稱「歐盟心臟的傷口正在潰爛」。
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朔爾茨政府還是堅定地開始推進大規模能源救濟計劃。當地時間11月3日,柏林方面已經與16個州政府的首腦達成協議,共同分擔一攬子能源補貼計劃給財政帶來的負擔。
德媒聲稱,這為2000億歐元補貼計劃的實施鋪平了道路。
換言之,馬克龍對朔爾茨的警告被忽略了,雙方上次的會晤果然沒能產生積極結果,歐盟的能源政策也開始分道揚鑣了,各國將不得不「選邊站」。
而除了能源政策之外,雙方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也不小,德國更是常常做出自相矛盾的事情。
比如在日前,一名德國政府代表公然宣稱,塞爾維亞必須做出選擇,究竟是想要加入歐盟,還是打算繼續和俄羅斯維持夥伴關係?如果塞總統武契奇走向歐盟,那將得到柏林的支持,可倘若選擇另一條路,那就「後果自負」。
這是毫不遮掩的威脅,更是德國給武契奇政府的「下馬威」,因為朔爾茨即將在11月3日主持西巴爾幹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峰會,這件事也讓峰會前的氣氛愈發緊張。
可於此同時,剛剛和朔爾茨通過電話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卻在當地時間2日接受電視採訪時表示,朔爾茨一個月前與普京持完全不同的立場,但現在已經改變了,正主張尋找共同語言。
所以,朔爾茨的真實想法究竟是怎樣的?簡單談兩點。
第一,目前看來,德國內部恐怕還沒有達成共識,朔爾茨政府的對俄政策還處在搖擺之中。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複雜,既和朔爾茨有關,也和德國政壇的大環境有關。
正如文章開頭所言,朔爾茨並不像默克爾一樣有政治魄力,其本身是一個相對弱勢的領導人。這樣一個領導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往往會表現得力有不逮。
至於德國政壇,目前正處於一個十分奇妙的現狀,即政府為三黨聯合執政。這也就造成如今的德國政府內部,時常會傳出不一樣的聲音,朔爾茨的執政基礎並不穩固。
第二,法國和德國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也有差別,馬克龍和普京沒少通過電話,法國是希望雙方關係能夠回歸理性的,而不是被美國的對俄對烏政策「牽著鼻子走」。
可是德國政府的對俄立場,此前在總體上是偏向中東歐國家的,因為默克爾政府的對俄寬容態度和俄德經貿合作一直讓這些國家頗有微詞。所以朔爾茨上台後,德國在這些批評聲中被迫轉向了,因此很難和法國在外交政策上共同進退。
不過,倘若土耳其總統所言不虛,那麼法德的對俄政策或還有協作的可能。
但無論如何,法國和德國都不可能單獨拋開對方去領導歐盟,而歐盟的發展也趨勢離不開法德任何一方。總之,法德關係會影響歐洲的國際地位,朔爾茨政府的政策走向將何去何從,也會影響歐洲的地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