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作者牧之野授權,「秦安戰略」在今日頭條平台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不糾結於探知真相。
全世界都在問是誰炸的,所有的媒體都在猜,但,也就在這幾天。
大家互相把槍口對準了地方,絲毫不在意真相是什麼,為什麼?
因為,根本就沒什麼真相,真相是不會讓一般人知道的。
2021年11月22日,一條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俄羅斯北方艦隊時任司令波波夫透露出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毀於與北約潛艇相撞。
馬航370、荷蘭客機被擊落、布恰,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是涉及國家行為(特別是大國),絕大多數在解密之前,就是一個互相攻擊——把水攪渾——掩蓋真相——時間淡忘的過程。
俄羅斯一定會說,這是美國乾的。
美國要麼沉默,要麼說不是自己乾的。
烏克蘭一定說這是俄自己乾的。
口水仗blablabla,大家都認為是某人乾的,但其實,不會有任何證據,就像新冠一樣,你既不能它是實驗室出來的,也無法證明不是從實驗室出來的。
所以,誰現在描述得越像,可信度就越低。
對於我來說,我需要集中精力考慮的是,這件事的結果如何、影響幾何。
因為就像《事情是怎麼一步步變得更壞的》里寫的,一方走錯一步,甚至是可能有人故意設套希望這樣的結果,那麼,會越來越壞的。
兩條海底管道是在24小時內幾乎同時被破壞。資料顯示,「北溪1號」管道的外層是厚達27至41毫米厚的鋼殼,外面還包著60至110毫米的混凝土。一般的攻擊是無法對其造成損傷,所以,大概率是人為破壞。
俄方的消息是,修復需要「數月」,說明爆炸的程度並不深,不是那種斷了幾截完蛋了,只是時間節點卡在了冬季。
而且目前看各方反應,美俄手裡都掌握了一定的證據,但不完整。
如果暗殺行政官員、生物武器可以使用、核電站都被攻擊、民用運輸管道被炸,已經說明局勢不在某一方的掌控之中,仇恨一旦泛濫,戰爭一旦失去底線,那麼只要證據完整起來,真相不一定會讓世界知道,但報復一定加倍到來。
不必口誅筆伐誰幹的,不論是誰幹的,你能拿他怎麼樣?無非出出氣罷了。
切斷海底通信電纜比炸北溪管道可容易得多,針對通信衛星的打擊S500隨時能做,這些的優先順序,都要比戰術核武器的使用要低。
都這麼搞,那......
現在想到的是,特別的事情發生特別的危機,什麼樣的事情都可能發生,做這件事的一方,既然敢冒這個風險,也就說明了,它自己所處的困境有多麼大。
如果不是有非常的目的,犯不著鋌而走險,既然鋌而走險,必然焦頭爛額。
我想有幾個啟示吧:
一是,一個大國,無論跟別的國家關係如何,永遠不要被人卡脖子,不管是高科技、還是能源,大國之所以為大國,它一定要自立自強。
二是,新能源革命將被迫加快進行。
三是,永遠不要低估人性之惡,國家博弈中的手段,沒有什麼國家像我們這樣道義優先的。一定要有手腕才行,因為搞事的成本永遠低於幹事。
四是,如果要準備戰爭,就要做最壞的打算,不要想著誰誰誰不敢參戰,誰誰誰必定是草莓兵,最好別輕言戰爭,但只要開戰,就要有玉石俱焚的勇氣,不論對誰。
五是,大衰退馬上就要到來,突發事件黑天鵝隨時會出現,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風險絕對大於機遇,如果還有人跟你說什麼牛市反彈,讓你抄底,非蠢即壞,大嘴巴抽。
如果幹這個事的國家是個慣犯,那麼大家要想,為什麼人家活得好好的還能幹?而且為什麼它不怕任何事甚至是核戰爭?
如果不是個慣犯,那麼大家要想,下一步它想幹嘛?事情是不是已經朝失控的方向去了,現在這種不信任的情況下,還有人真的能阻止嗎?
當民用的管線都能被炸,那麼這個世界還有安全的東西嗎?
我不會去猜是誰炸的,它都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並且關不上了,還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這不是中國乾的,雖然無關緊要,動蕩的世界,中國能給的這點安全感和安撫,已經著實意義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