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迎來重大理論創新——
實現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入「社會主義人民經濟」的重大跨越。
偉大的會議召開在即,中國將迎來重大理論創新和政策轉軌進入「中國範式」的經濟學——人民經濟學,它不僅將從根本上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律。並使這一本質規律的作用,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斷發揚光大,繁榮昌盛。
20世紀90年代之後,圍繞中國應該實行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學界產生了巨大的爭論,最終,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選擇市場經濟,並不是也不可能是對計劃經濟的完全否定。建立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中國也由於經濟發展、市場有序、分配平等和人民當家做主的需要而需要新的經濟模式,這個新的經濟模式就是「有效市場、計劃發展、有為政府、舉國體制、組織人民」五位一體的經濟模式人民經濟。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完全屬於中國的中國範式、中國式現代化、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運行模式、資源配置及財富分配方式---人民經濟,應該成為中國經濟學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課題。人民經濟取代市場經濟是世界大勢所趨。
人民經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道路相結合的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使有效市場、計劃發展、有為政府、舉國體制、人民組織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財富分配和經濟社會運行模式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
相較於市場經濟的目標和職能是實現資本增值、資本擴張和資本利潤最大化,人民經濟的主要目標和職能是發展人民生產力和人民本身,從而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共同健康、共同覺悟、共同發展、當家做主,實現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最大化,讓人民群眾共享美麗世界和美好未來。人民經濟揭示了科學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本質規律。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認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但是人民經濟一定等於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人民至上,人民江山,就是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共同健康、共同覺悟、共同發展、當家做主,而這正是人民經濟的主要目標和職能。
只有人民經濟,才能讓中國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支配,並消滅周期性經濟危機和兩極分化,消除環境惡化、疫情泛濫、糧食危機和戰爭威脅,為萬世開太平。
對全局變數和資源配置進行戰略計劃,發揮市場靈活、快速、創新、競爭的優勢,強有力的政府在計劃、價格和財富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人民群眾有效的組織起來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共同富裕、共同發展,人民經濟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思想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主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準則,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主線,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保障人民共同利益方面的重大作用,完善共享發展的制度基礎。要堅持完善基本分配製度,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經過改革開放近4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的新期盼——
發展人民經濟,更加要求我們要不斷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實現人民經濟的轉型,中國將沿著自己開闢的廣闊道路奔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興,不僅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將不斷攀登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