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讓我感到非常觸動!
3月18日,在美國擁有600多家連鎖餐廳的創始人肯特·泰勒,因為無法忍受「新冠後遺症」帶來的折磨:
在家自殺身亡,享年65歲。
去年五月,他患上了新冠肺炎。
在住院的一個多月里,他積極配合治療,很快便康復出院。
但在之後的這大半年裡,他開始出現嚴重耳鳴、健忘、眩暈等癥狀。
最終,無法再繼續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他,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
留下的是一筆巨額的財富,以及人們對「新冠後遺症」產生的恐慌。
截至3月31日,世界感染新冠病毒人數超過一億兩千萬。
但隨著全球各國人民的努力,被治癒人數也終於突破了一億大關!
看著被治癒人數穩步上升,不少人開始感慨:「疫情終於要過去了!」
然而,在這一大串數字的背後。
那些被感染後得到治癒的人們,真的過得好嗎?
《每日郵報》有數據顯示,
大約有63%的人在感染新冠後會感到疲勞或肌肉無力,26%的人有睡眠困難,23%的人有焦慮或抑鬱,22%的人有脫髮。
看似被治癒的這一大批人,背後其實正在忍受新冠後遺症帶來的巨大痛苦。
這位在鏡頭前無比自信的姑娘名叫「黛莎」。
一年多之前,她曾夢想成為一名飛行員,並且已經順利通過最嚴格的體能測試環節。
從小到大追求的夢想就近在眼前!
但當她準備伸出雙手,迎接這份靠自己拼搏得來的禮物時。
醫院一紙通知單讓她的夢想全面落空。
檢查結果:陽性。
確診為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一時之間,隔離、住院、注射、兩次病危通知。
這一切都沒有要了她的命。
為了家裡的五個孩子,她挺過來了!
出院後,她本以為休整一段時間後,還可以再爭取飛行員考試的機會。
然而沒過多久,她發現頭開始疼痛,並且愈發嚴重!
每當頭疼發作時:
「那感覺就像是有冰鎬直接從我的眼睛,穿透了我的後腦勺一樣。」
除了頭疼的折磨外,她的記憶力開始出現了問題。
飛行員考試的題剛背完,卻在合上書的瞬間全部忘記。
洗衣機里的衣服,洗了一遍又一遍,她卻依舊以為剛放進去。
早上清楚記得給孩子做了飯,但當孩子們醒來之後,她揭開鍋發現……
裡面空空如也。
更讓她崩潰的是,她的記憶出現了斷層。
明明就在前幾天發生過的事,在她記憶里卻完全不存在。過了大半個月後,她又會在某個早晨突然想起來。
間接性失憶,轉身即忘,從此便成了她生活里的日常。
為了確保自己能夠記住事情,她給自己每天都準備了三種提醒:
手機提醒、日程安排,以及貼滿家中各個角落的便籤條。
這些提醒裡面包含了黛莎生活中一切大小事項。
買菜單、洗衣提醒、醫生預約、服藥時間……甚至是,她孩子們的名字。
現在的她,只能靠便簽來生存。
曾經她還有著一頭美麗的及腰長發。
但自從患病後,她的頭髮開始大量脫落。
「每次洗完澡我家的浴室都會積水,當我將手伸向下水管道時,掏出的一大把頭髮。」
不到一個月時間,她便發現自己的頭髮已經沒有辦法拿皮筋綁起。
無奈的她只能把自己推成寸頭。
上圖為黛莎一天掉的發量
身為一位單親母親,她每天早晨起床,都會提前做好夠吃3天的食物。
這是因為她害怕自己有一天突然失憶或者過世,會導致孩子們被餓死。
面對如今的生活,她直言道:
「我認為忍受後遺症的影響,比在醫院時還要困難10倍多!」
「更讓我不能接受的是,我的飛行員夢,碎了……」
同樣和黛莎一樣夢碎的還有這位名叫「邁克爾」的男人。
曾經的他是一名血管外科醫生,但現在只能頻繁出席自己的醫生預約。
一年前,他被確診感染新冠。
一年後,早已出院的他,卻只能不厭其煩地在每天出門之前記錄:
我要去哪裡?為什麼去?如何回家?
記憶力變差,這是很多新冠後遺症患者的共同點。
除此之外,邁克爾還出現癲癇的癥狀,他的手會不受身體控制的抖動。
這一癥狀,「沒收」了他當醫生的資格。
也讓他最愛的大提琴成為了擺設。
要知道,大提琴對於他來說如同生命般重要。
每一天他工作完回到家,都一定要抱起它,獨自演奏一曲美妙的旋律。
這是他繁忙工作後的「解藥」。
如今,邁克爾只能將它掛在了家中最顯眼的位置,提醒自己每天為什麼要去看醫生。
祈禱有一天還能再抱起它。
曾經的他還酷愛騎自行車、攀岩、深海潛水等一切具有挑戰性的運動。
現在這些運動被他的醫生全部禁止。
因為他就連爬上五樓都會喘個不停,甚至有時眼前會一片漆黑。
他覺得現在的自己身體就和80歲一樣,存在各種問題。
而這一切,都是新冠害的。
《超越自卑》這本書里曾經提到過:
沒有追求夢想的每一天,都是來這個世界上虛度光陰。
當你決定放棄夢想虛度光陰的那一刻起,你的靈魂就如煙霧般消散。留下的只有一具軀殼,在城市中遊盪。
對於黛莎和邁克爾來說,被新冠「剝奪」夢想的自己早已沒了靈魂。
為了尋找一些生活上的慰藉,他兩加入了一個組織,名叫「新冠後遺症患者討論群」。
這個群里有著來自世界各地被後遺症困擾的人們。
他們通過網路,在這裡互相取暖,相互鼓勵。
「新冠後遺症,最讓我們無法接受的不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是生活因它充滿遺憾。」
這一句話來自群里的一位群友,她名叫「傑米」。
患上新冠後,她每一天都得服用17種藥物,即使如今已經出院,她依然得這麼做。
因為哪怕只有一天不吃藥,她都有可能隨時面臨暈倒的風險。
新冠給她留下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煎熬,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遺憾。
她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無緣他人生重要的時刻。
甚至她的外貌都產生了驚人的改變!
患病前和現在的她判若兩人,彷彿快老了十歲。
這幾位只是全球新冠後遺症患者當中的冰山一角。
在世界的各個城市裡,都有著和他們相似經歷的人。
目前,從全世界世界各國「治癒者」反饋的信息來看,新冠肺炎後遺症主要突出在:
肺部:彌散功能受損。
腎臟:精子生成受損。
神經功能:味、嗅覺減退或消失。
心臟:功能衰弱。
我們總以為時間可以治癒一切,然而對於這些人來說,每一秒的時間流逝都是煎熬。
除了這些身體上的「後遺症」外。
很多真正痊癒的人們,正在承受更可怕的心理「後遺症」:
新冠歧視後遺症。
「我們戰勝了病毒。」
「卻被像病毒一樣排擠、隔離,無處可去……」
這句話出自一位新冠肺炎治癒者。
對於部分新冠治癒者來說,治好病毒不意味著結束。
因為等待他們的很可能會是「公司辭退」、「親友遠離」、「旁人歧視」。
去年,上海的一位嚴先生感染上新冠病毒。
在醫院中,他經歷了一系列痛苦的治療過程後,終於痊癒出院。
本來以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他怎麼也沒想到:
自己早已成為小區的「眾矢之的」。
鄰居將他的信息掛在微博上,強制要求嚴先生一家隔離,並且捏造了一大堆謠言。
剛從「鬼門關」面前走過一圈的嚴先生,好不容易回家,卻過上了每日焦頭爛額的生活。
還很有可能被逼到賣房走人。
有時候,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
無獨有偶,黑龍江綏化一位新冠治癒者王女士被治癒後準備回家,卻在小區門口被鄰居攔下。
「她要是進我們小區,我們就完了,不讓進!」
「外地租戶快回老家吧!別讓我們這些業主擔驚受怕!」
一句句話如同冰錐一般刺向王女士的心。
又冷又寒冷。
無奈之下,她被送回了老家。
這座城市留下了她拼搏的青春,卻沒有留下她的人。
還記得18年前非典時期的一個案例。
襄樊一位民工從疫情較重地區返鄉,卻遭親友歧視,最終引發自殺悲劇。
這條新聞在當年引發無數人們的反思,但如今大眾早已淡忘。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條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人。
如違反法律規定,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然而,法律能夠約束行為,但約束不了人心。
病情能夠被治癒,但人心不會。
對於這些曾經的新冠患者來說,他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而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很可能對其造成二次傷害。
既然權威的醫院都判定他們痊癒了,為何我們卻不能對其「敞開懷抱」呢?
記得就在去年,一位治癒者完全確認自己沒有感染風險後,到街頭尋求擁抱。
渴望通過這個方式,消除自己曾是新冠患者的陰影。
在周遭人們遲疑之際,一個小女孩上前擁抱了他。
並且還塞給他一顆糖,對他說:
「生活還是很甜的,加油!」
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句話,可以毀掉他一生。
相對的也可以治癒他接下來的人生。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要冷藏住我們內心熾熱的一面呢?
不求對他們雪中送炭,但求切勿讓他們的生活,變得雪上加霜。
其實,這篇文章不是為了造成大家的恐慌。
只是想要提醒大家:
如今疫情還沒有真正的過去!我們千萬不要放鬆了警惕!
我們會認為自己如今的處境早已安全,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國家!
我國採取的一系列優秀措施,讓國內的環境越來越好。
但這都不代表疫情已經結束,國內已經全面安全了!
就在昨日,雲南省查了出6例本土確診病例,新增23例無癥狀感染者。
新冠病毒,在我國依舊沒有徹底消除!
然而如今走在街上,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們連口罩都懶得佩戴。
只有遇見需要檢查的地方才象徵性的戴一下。
甚至當國家推行疫苗時,還會出現「一個在安全區的人,為什麼要打疫苗?」這樣的話。
但是在看了這些新冠後遺症患者之後,你還會這麼想嗎?
如今,我國已經全面免費提供疫苗,號召全民自願預約接種。
在這裡號召大家,有空的話盡量都去預約接種一下吧。
為了自己,更為了家人的健康。
鍾南山院士已經說了:
只有接種疫苗,才能夠得到比較好的保護。
中國控制得好就是為了爭取時間接種疫苗。別等外國免疫,中國反而危險了!
目前我國的新冠疫苗開展的臨床試驗結果,已經充分證明了我國的疫苗非常安全。
大家可以完全拋去心中的顧慮行動起來!
具體的疫苗接種問題,官媒已經給到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