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丁大學研究發現:蟎蟲的DNA變化導致了不同的身體特徵

新的研究發現,生活在人體毛孔中並在晚上在我們臉上交配的微小蟎蟲由於其不同尋常的生活方式而變得如此簡單,以至於它們可能很快就會與人類融為一體。

蟎蟲是在出生時傳播的,幾乎每個人都攜帶,隨著毛孔變大,蟎蟲的數量在成年人中達到頂峰。它們長約 0.3 毫米,存在於面部和乳頭的毛囊中,包括睫毛,並吃毛孔中細胞自然釋放的皮脂。它們在夜間變得活躍,並在尋求交配的卵泡之間移動。

首次對 D. folliculorum 蟎進行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它們的孤立存在和由此產生的近親繁殖導致它們脫落不必要的基因和細胞,並從外部寄生蟲轉向內部共生體。

共同領導這項研究的雷丁大學無脊椎動物生物學副教授 Alejandra Perotti 博士說:「我們發現這些蟎蟲的身體部位基因排列與其他類似物種不同,因為它們適應了隱蔽的生活。毛孔內。DNA 的這些變化導致了一些不尋常的身體特徵和行為。」

對毛囊蠕形蟎 DNA 的深入研究表明:

由於它們與世隔絕,沒有暴露於外部威脅,沒有競爭感染宿主,也沒有遇到其他具有不同基因的蟎蟲,基因減少使它們成為極其簡單的生物,只有 3 個單細胞肌肉驅動的小腿。它們以最少的蛋白質組生存——這是在這個物種和相關物種中見過的最低數量。

這種基因減少也是他們夜間行為的原因。蟎蟲缺乏紫外線防護,失去了導致動物被日光喚醒的基因。它們也無法產生褪黑激素——一種使小型無脊椎動物在夜間活躍的化合物——然而,它們能夠利用人類皮膚在黃昏時分泌的褪黑激素來促進它們通宵的交配。

它們獨特的基因排列也導致了蟎蟲不尋常的交配習慣。它們的生殖器官向前移動,雄性有一個從身體前部向上突出的陰莖,這意味著它們在交配時必須將自己置於雌性下方,並在它們都緊貼人類頭髮時交配。

它們的一個基因發生了倒置,賦予了它們特殊的口腔附屬物排列方式,這些附屬物特別突出以收集食物。這有助於他們在年輕時生存。

與成年階段相比,蟎蟲在年輕時擁有更多的細胞。這與先前的假設相反,即寄生動物在發育早期會減少其細胞數量。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蟎蟲成為共生體的第一步。

沒有接觸可能會為其後代添加新基因的潛在配偶可能使蟎蟲走上了進化的死胡同,並可能滅絕。這在以前生活在細胞內的細菌中已經觀察到,但從未在動物身上觀察到。

一些研究人員假設蟎蟲沒有肛門,因此必須在其一生中積聚所有糞便,然後在死亡時釋放它,從而引起皮膚炎症。然而,這項新研究證實他們確實有肛門,因此被不公平地歸咎於許多皮膚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