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從魚到人」探源研究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等,在《自然》雜誌封面發表了四篇論文。
分別是:
雙列黔齒魚——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的研究成果;
志留紀早期黔齒魚的發現是非常罕見的,將牙齒的最早化石記錄前推了1400萬年。是迄今為止有頜類出現得最早、最直觀的證據,揭密了最早有頜類牙齒的生長結構和發育特徵。
新塑梵凈山魚——4.39億年前鯊魚的近親的研究成果;
它是屬於棘魚形態的軟骨魚類,微體化石和部分關聯保存的骨片提供了軟骨魚類中最早的可靠的形態學和發育學數據,將軟骨魚類確切的可重建身體大致形態化石出現的時間推前了約2000萬年。
靈動土家魚——揭示魚類偶鰭起源的研究成果;
其腹部一對縱貫全身的腹側鰭褶的發現,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的「鰭褶理論」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化石證據。
蠕紋沈氏棘魚——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軟骨魚,距今約4.36億年。
奇蹟秀山魚——擁有盾皮魚類組合特徵的研究成果。
距今約4.36億年,是探究頜起源和有頜魚類早期演化最重要的化石證據之一。
它們的發現也意味著,該研究在有頜類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改寫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史,「從魚到人」關鍵證據被發現。
這個化石群大量保存志留紀早期完整有頜魚類化石的生物群,堪稱「有頜魚類的黎明」。
並在此報道了志留紀「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將很多人類解剖學結構追溯到4.4億年前的遠古魚類。
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關鍵環節,刷新了有頜脊椎動物起源與崛起的傳統認知,進一步夯實了「從魚到人」的演化路徑。
也就是說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次發現的魚生活在大約4.4億年前,屬於有頜魚,它們確實是我們的祖先,但它們也同時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的祖先,比如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它們的祖先也都是有頜魚。
就這麼說吧,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上頜與下巴)。
那麼人類是不是魚進化而來的?
現如今的主觀觀點認為,人類確實是魚類進化而來的,當然不只是人類,陸地上脊椎動物的祖先都是魚類。
大約3億年前,一群肉鰭魚類登上了陸地,隨後適應了陸地生活。
開始慢慢地演化出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災難滅絕後,哺乳動物才開始出現。之後慢慢地有了低等的靈長類動物出現,也就是人類的直接祖先。
25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從叢林來到了草原,並學會了鑽木取火以及直立行走。
並且我國科學家也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從魚到人演化過程需近5億年,在這先後他們經歷了無數的變化,才有了如今的我們。
從魚到人這一歷史的進程不僅僅保留在地層中的化石里,在我們人的胚胎髮育中也打上了記號。我們人類早期的胚胎,會像魚一樣形成鰓裂,然後腮裂逐漸癒合,四肢像魚鰭,也有尾巴。
其實在第二個月的時候,尾巴最為發達。到了第三個月尾巴才開始退化。這些都說明了魚和人類有著密切的進化關係。
例如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的耳朵旁邊有一個非常細小的洞呢,其實那叫耳盲管。
據統計,每10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人存在耳盲管,其實它的存在並不是偶然,而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而這個洞就是由海洋生物的所進化而來的出現,這個小小的空洞是一種返祖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返祖現象。
有很多人在發育的過程當中結合不徹底,就會在耳朵的旁邊形成耳盲管。
當然這種現象還非常的多,這足以證明人類的進化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也證明了我們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