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獨奏演出的華人大提琴演奏家朱琳(Lyn Zhu),曾被歐洲盧布爾雅那藝術節主席評價:「Lyn的演奏帶有無可比擬的細膩和真切的情感。」音樂對她來說,如同生命的一部分,那些動人的情感,隨著振動的琴弦,流瀉而出。
-
LYN ZHU
朱 琳
2019 Gen.T 新銳先鋒、大提琴演奏家
2015年1月,朱琳代表上海國際藝術節去南美洲影響力最大的千禧年藝術節出席兩場演出,其中一場的檯子搭在了智利總統府前。當晚月光皎潔,不只坐席的觀眾充滿了熱情,連路邊的行人,行駛的車輛,還有兩旁所有辦公樓里的人都停了下來,望向舞台並傳來掌聲與喝彩。南美人的熱情讓她為之感動,進一步證明音樂不分民族,不分膚色,它是屬於所有人的。也就在這一刻,她覺得音樂家這個職業是一件偉大而且值得去追尋一輩子的事業。
點擊視頻,了解更多
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是朱琳多年學琴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她尤其喜歡《e小調第一大提琴奏鳴曲》和《F大調第二大提琴奏鳴曲》兩部大提琴奏鳴曲。她形容道,《e小調》蘊含的哀慟與憂鬱,難言的心思愁緒、以及回憶中的歡笑與相聚,都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鋼琴之間綿綿不盡的畫面對話展開,相比之下,《F大調》則在規模結構上更有深度和簡潔,體現了勃拉姆斯不同時期風格技法的變化。四個樂章中,第二樂章的深情慢板最能打動她的心。
在古典音樂的歷史長河中,每一位演奏家的風格都不盡相同、各具特色。除了天生所攜帶的思維和性格,歲月的變遷,閱歷的積澱,也會造成風格的變化和形成。定義自己的風格,是演奏家需要思考和摸索的重要階段。而對朱琳而言,細膩深沉的音樂是她的偏愛,東方元素作品是她更能自如表達的音樂。
她最喜歡的演奏的曲目當屬國際音樂大師譚盾老師創作的,曾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作品《卧虎藏龍》。除了因為它兼具東西方音樂元素的結合,也因其演奏技法的革新與顛覆性。朱琳30歲不到的時候,便通過參與第九屆中國-歐洲藝術節而成為了第一位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舞台的華人大提琴演奏家。她認為奧地利本身的音樂氛圍,以及觀眾對於音樂的喜愛,是超乎想像的,像是一種融在血液里的信仰。當晚,她就在這最高音樂殿堂演奏了《卧虎藏龍》,把東方文化與旋律呈現給世界,也促進了西方對東方音樂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她認為音樂不應該有束縛或限制的,只要是好的音樂大家自然會喜歡。「每個人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條條框框,留有空間和想像才是一切靈感的源泉。」跨界也是朱琳很喜歡的形式和挑戰。她去年便開始以蘇州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的身份開始參與演出的《牡丹亭音樂傳奇》,便是一場與崑曲和鋼琴跨界的三重奏。其融合了中西方音樂元素和表現技法,以古典樂器去演奏中國傳統崑曲曲調,為觀眾帶來了新的驚喜。
一位好的演奏家,一定同時也是位好的室內樂演奏家。2020年一月,朱琳將與國際小提琴大師林昭亮先生合作,在香港Beare's Premiere Music Festival(又稱香港國際室內樂藝術節)聯手亮相鋼琴三重奏專場音樂會演出。朱琳認為,作為獨奏演出時,演奏家不僅要對時代、作品、版本有深入的研究、技術上的考究,更多的是個人風格音樂上的表現,一場獨奏演出中,平衡感性(音樂力度的表達)和理性(對技術狀態的掌控)是最關鍵的問題。而室內樂演奏如鋼琴三重奏或弦樂四重奏,更多的是交融與配合,講求磨練演奏家之間的整體性與交流。
除了各大演出之外,朱琳這兩年也開始注重教育領域,尤其是素質教育。現為蘇州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的她,要將自己擅長的音樂表現方式轉用語言來表達並傳授給學生們,無疑是職業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戰。不同角色、身份和狀態之間的切換,如何用語言去傳授、去感動,是一位優秀演奏家需要去不斷積累的能力。
古典音樂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珍貴寶藏,她期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走進這個美妙的音樂世界,「音樂演奏的道路是無止境的,它是由無數個努力和一次次的高點積累起來,每次的音樂會演奏都是一場自我尋找,不斷探索內心世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