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東莞黨代會及兩會舉辦期間,「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的成為最熱門的辭彙之一。這是東莞的城市特色,它將成為指引這座城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通關密碼」。
「東莞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主線,抓住了東莞產業發展的需求,也適應了世界產業競爭的態勢,很有全局觀。」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張國軍表示,作為一線科技工作者,他感到非常興奮,同時也對下一步繼續做好科技創新工作充滿了信心。
坐落於松山湖的工研院,正是東莞早期探索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試驗田」。如今,該研究院已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等方面,取得累累碩果。
展望未來,張國軍表示,工研院將繼續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推動研發方向往高處走、產業發展往實處走、空間拓展往遠處走、機制改革向深處走,爭取在更高層次上服務區域產業發展。
突破體制「藩籬」,釋放人才活力
「我們研究院要做的事情,就是兩個思路:一是為區域經濟發展,二是為承擔國家使命擔當。」談起籌建工研院的初衷及使命,張國軍十分堅定。
2009年工研院落成使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東莞,是靠「三來一補」起家的。然而,邁入新世紀後,這一傳統的模式已難以滿足長遠發展的需求。2005年左右,東莞提出要實施「科技東莞」工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2008年,工研院應運而生,成為東莞在松山湖建設的首批重大科研機構之一。
「我們希望能在工研院打造一個小環境,成為科研與產業之間的粘合劑、孵化器、加速器。」張國軍如此表示。
然而,產學研的結合,並非一帆風順,人才、資金及如何與企業結合是要解決的問題。「剛開始的時候,賬上只有兩三百萬,只夠發三個月的工資,人心也不穩。」張國軍談到,創立之初的工研院僅有30餘人的創業班底,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為首當其衝的難題。
對此,當時擔任工研院院長的邵新宇院士提出:「改變不了大環境,就從『小環境』入手。」於是,工研院開始啟動一系列在當時外界看來大膽的創新嘗試——突破國有研究機構的管理體制,通過設立人才激勵機制,不斷壯大人才隊伍。
例如,為進一步提高研發人員的創新積極性,2010年,工研院率先出台了無形資產評估激勵制度,將知識產權形成的無形資產價值的50%-70%歸創造該知識產權的團隊所有。
同時,工研院實行理事會決策制和院長負責制,擁有相對獨立的財權、人事權;此外,積極邀請企業參與到研發活動中,可根據實際需求自主確定選題,動態設立調整研發單元,靈活配置科研人員、組織研發團隊、調配儀器設備等,學術自主權相對較大。
第一次全員發展規劃大會
「這就是『三有三無』模式。」張國軍介紹,即「無級別、無編製、無運行費」,「有政府支持、有市場盈利能力、有激勵機制」的「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新型體制機制。
得益於「創新、創業、創富」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如今的工研院,已擁有600多人規模的研發團隊、1000多人規模的工程化團隊。同時,先後獲批1支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7支廣東省創新團隊,東莞市特色人才36名,構成了「院士牽頭、專職隊伍為主、海外團隊補充」的隊伍體系。
勇當「排頭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創新活力。
大功率激光器研發實驗室
經過多年發展,針對制約區域製造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工研院不斷深化布局,在運動控制、智能感知、無人自主技術、工業大數據、3C產業高端智能製造裝備及大功率激光器等研發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關成果還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等。
全自主無人艇
值得注意的是,工研院還先後發起全國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範工程並承擔了首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建設全國注塑機伺服節能改造示範點,建設國家首批智能製造示範點並被選為交流會唯一示範現場。
廣東工研院承辦「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範工程交流會議」
2021年4月,憑藉領域內的創新優勢,工研院作為促進機構的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集群獲批國家首批先進位造業集群。
廣東工研院作為促進機構的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集群正式成為 「國家隊」
截至目前,工研院已建設30個科研與成果轉化平台,還創下多項東莞「第一」,例如,建立了東莞第一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東莞第一個國家產學研結合基地、東莞唯一一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引進東莞第一個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獲頒東莞第一個國家技術發明獎,設立了東莞科技平台唯一一個廣東省製造裝備數字化重點實驗室……
此外,圍繞東莞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針對製造企業研發辦公缺乏載體的難題,2011年,工研院與松山湖管委會共同建設松湖華科科技企業孵化園,成為東莞首個國家級優秀(A類)孵化器。
針對東莞製造業企業的共性需求,如今,工研院已經在松山湖建立了設計、檢測、測量、知識產權等六大集中式技術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技術服務,獲得國內外檢測資質2000餘項,資質居東莞首位,全省前三。
研發國內首台3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國際首台5000W的單光纖激光器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工研院累計孵化高科技企業1000多家,自主創辦企業73家,為200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探索構建了「研發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成果轉化鏈條。
當前,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工研院也正積極規劃建設國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華南中心、強場製造科學中心等重大平台在莞落地建設,爭取在推動東莞凸顯「科技創新+先進位造」城市特色的道路上,貢獻更多新力量。
【撰文】夏穎燕 張珊珊
【作者】 夏穎燕 張珊珊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