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10軍團不合理人事調動:尋淮洲和粟裕能打仗,卻靠邊站

75個紅軍師55

作者:卡迪羅

在工農紅軍歷史上,紅軍主力部隊存在過三個紅20師,分別是左右江紅7軍20師、江西蘇區紅7軍團20師和閩浙贛蘇區紅10軍團20師,這回介紹閩浙贛蘇區紅10軍團20師,這支部隊只存在了三個月。

1934年10月,紅7軍團19師經長途轉戰勝利到達原贛東北蘇區,並與新紅10軍勝利會師,經上級要求兩支部隊合編為紅10軍團,其中新紅10軍改編為紅20師,師長和師政委由軍團長劉疇西和軍團政委樂少華兼任,全師下轄第83、85、87三個團共5000餘人,83團長葉牛春、87團長黃英特。

劉疇西,1897年出生於湖北望城,1924年入黃埔軍校一期學習,在東征戰鬥中失去左臂,南昌起義失敗後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回國後曾任紅3軍8師師長、紅21軍軍長,1933年3月調閩浙贛蘇區任新紅10軍軍長。

樂少華,1903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27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後曾任紅7軍政委、紅3軍團5師政委、紅7軍團政委。

這次人事調動,對於紅10軍團這支8000多人的大部隊來說其實不太合理,指揮能力強的原紅7軍團長尋淮洲、參謀長粟裕,都被排斥在核心指揮層外。對於軍團長劉疇西,閩浙贛宣傳部長塗振農評價,「如同一個軍事學者,能說不能做,決心更是很少」。對於樂少華,粟裕和紅19師政委聶洪鈞評價道「只知機械執行上級命令……如果要他自己定戰略,那必然是毫無把握」。

部隊改編完後,尋淮洲先率紅19師出擊浙皖邊調動敵人,紅20師則留守贛東北蘇區,但隨著蘇區面積日益縮小,已經不適合這支大部隊活動。方誌敏電告上級,希望能將紅20師轉移到閩北蘇區,但遭到上級的否決。上級命他迅速率紅20師突出重圍,與紅19師會合,爭取在外線殲滅蔣軍一個旅或師,以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1934年11月25日,方誌敏、劉疇西等在留下900多人的新紅10軍30師留守蘇區後,率紅20師正式退出堅持多年的贛東北蘇區首府葛源,出發前,方誌敏還特意將近千名犯了錯誤的幹部、戰士釋放出來編入部隊。12月8日,紅20師伏擊了蔣軍第21旅的4輛卡車,繳獲步槍100支、迫擊炮3門,這也是紅20師在外線唯一取得的一次戰鬥勝利。

1934年12月10日,紅20師與紅19師在皖南湯口勝利會師,並進行了人事上的一些調整,紅87團團長黃英特升任紅20師師長。黃英特,又名黃英達,1908年出生於湖南平江,參加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鬥爭,曾任紅5軍5師9團團長,1933年調到贛東北蘇區工作。軍團長劉疇西為加強紅20師戰鬥力,還想從紅19師調些機關槍過去,卻遭到尋淮洲、王如痴等人的拒絕。

開國少將喬信明,曾任紅20師參謀長

為殲滅紅10軍團,蔣軍調集了第7師21旅、第49師和補充1旅三路大軍前來圍剿。由於紅軍偵破了蔣軍的電台,得知了敵人的兵力部署情況,劉疇西遂決定在譚家橋一帶伏擊殲滅蔣軍補充1旅。按計劃,紅20師加上紅19師56團埋伏在譚家橋以南山林中,負責伏擊敵人,紅19師的另外兩個團則負責在戰鬥打響後切斷敵人退路。

方誌敏、尋淮洲、粟裕等都對這個計劃表示反對,因為紅20師均系蘇區地方部隊和游擊隊改編,戰鬥力較弱,伏擊任務交給擁有數年反圍剿運動戰經驗的紅19師似乎更有把握。但劉疇西予以拒絕,他當然也有他的理由,因為他帶領的紅20師想成長起來,就必須經歷實戰的考驗。此外,補充1旅曾被紅19師擊敗過,因此在劉疇西看來,該部戰鬥力也不會很強。

1934年12月14日上午,蔣軍將領王耀武俞濟時指揮著補充1旅的三個團和浙江保安團的一個營抵達譚家橋。蔣軍見一路上儘是普通老百姓(其實均是由紅軍偵查員假扮),沒有任何與戰爭有關的痕迹,因而很快放鬆了警惕。蔣軍士兵一路唱歌、打鬧,簡直如同中學生秋遊一般,很快就不知不覺走入紅20師的伏擊圈。

紅10軍團偵察連連長江天輝,在譚家橋戰鬥後與軍團主力失散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蔣軍一個團又一個營剛走進伏擊圈,一名潛伏在紅20師內的姦細突然開了一槍,剛剛還軍紀渙散的蔣軍立即警覺起來,並迅速搶佔了公路兩側的高地。劉疇西頓時懊悔不已,但又拿不出什麼解決方案,只好命部隊迅速發起攻擊,這樣原本一次看似萬無一失的伏擊戰就只能淪為一次普通的山地遭遇戰。

由於紅20師的戰士們普遍不善正規戰,加上補充1旅3團團長李天霞率部搶佔了附近的幾個主要制高點,形勢瞬間變得對紅20師極為不利。劉疇西幾次組織部隊仰攻敵人制高點,但因為紅20師缺乏彈藥槍支,很多紅軍戰士只能揮舞著大刀、梭鏢衝鋒,結果都被擁有火力優勢(平均每個班一挺輕機槍)的補充1旅趕下來。

劉疇西見紅20師陷入困境,忙打電話給尋淮洲尋求增援,但被對方一口拒絕,甚至連方誌敏寫急信過去也調不動。劉疇西用商量的口氣問尋淮洲:「你看怎樣?」尋淮洲回答:「沒有怎樣,你解決不了,我自有辦法。」尋淮洲所謂的方法,就是由他親自帶隊衝鋒,最後紅軍雖然奪回了烏泥關制高點,但尋淮洲也在衝鋒中腹部中彈,幾天後傷重不治而亡。

尋淮洲烈士墓

在譚家橋戰鬥中犧牲的還有紅20師師長黃英特、紅83團長牛葉春、紅87團政委許施應等。撤出戰鬥後,方誌敏決定率部撤往皖南小蘇區,途中不斷留下一些小部隊開展游擊戰爭,並對部隊編製進行了一次調整,劉疇西仍兼任紅20師師長,同時人員較多的紅20師又分出一部分兵力組成紅21師,師長由原紅7軍團幹部胡天鐸擔任。

1935年1月9日,紅10軍團主要幹部在安徽茶山召開會議,軍團參謀長粟裕認為,在敵人20多個團的包圍下,紅10軍團三個師只有分開活動才能突圍,樂少華、劉英都同意他的意見,但劉疇西卻表示反對,因為上級沒有給出這樣的指示。方誌敏也同意了劉疇西的意見,認為目前應以返回贛東北蘇區為主要目標,之後再考慮分兵也不遲。

從茶山到贛東北蘇區,要經過懷玉山200多公里的山路,蔣軍已經在這裡層層設防。最後只有粟裕、樂少華、劉英帶領的前衛部隊500餘人和300多名傷員突破封鎖,劉疇西等帶領的三個師的主力因為行動遲緩,最後大部分被蔣軍包圍消滅,軍團長兼紅20師師長劉疇西負傷被俘,半年後他與方誌敏、王如痴等一起在南昌英勇就義。

被俘後的劉疇西、方誌敏、王如痴

附錄

紅10軍團20師歷任師長

劉疇西(1934.10-1934.12,1935年被俘就義)

黃英特(1934.12,犧牲)

紅10軍團20師歷任政委

樂少華(1934.10-1935.01,東北工業部副部長)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