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擺4樣,平安無災禍」,6月22日端午,4種吉祥美食別忘準備

所謂端者,開始也;午者,象徵著陽,所以在一些地區,習慣將端午節稱為端陽節。此時正值盛夏,陽氣在一年當中達到鼎盛時期,加上氣候潮濕炎熱,各種毒蟲蛇蟻越發活躍,這樣的氣候環境對於人們度夏有著不小的考驗。因此人們將五月稱為「惡月」,而在五月端午節這一天,則會通過各種形式來消災祈福,希望可以家人可以平安順遂。

進入農曆五月,端午節也就越來越近了,屆時民間流行著很多的習俗,賽龍舟,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各種各樣的習俗讓端午節顯得格外熱鬧,也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儀式感。而這些習俗,也正是人們爙災祈福的主要形式。

美食是傳統節日里的一大亮點,端午節期間更是豐富多樣,這些傳統美食一方面體現著節日內涵,也是人們適應外界環境保養身體所需的應季食物,同時這些食物也寄予著人們對於身體安康的美好願望。正所謂「端午4不擺,平安無災禍」,端午節將近,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4種節日期間必備的傳統美食,老傳統別丟了,記得提前準備好。

第一樣:粽子

端午節,最不能少的便是粽子了,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很多人都會親手包上一些粽子來吃。而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民間的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紀念屈原的,也有說是紀念介子推曹娥的。無論是誰,都使得粽子成為一種文化內涵滿滿的食物。最初的粽子主要是用來祭祀先祖的供品,後來逐漸演變成家喻戶曉的端午傳統食物。

受到南北文化差異的影響,各地的粽子在外形,口味以及粽葉的選擇上都不盡相同,北方以甜粽為主,常見的有紅棗,蜜豆餡料,而南方則以咸粽而聞名,常見的餡料有鮮肉,鹹蛋黃,海鮮等。也正是這各地的差異性,使得全國人民在端午節期間共同匯聚成一場粽子盛宴。

端午節吃粽子,有著非常多的寓意,首先它象徵著「一舉高粽」,有著光耀門楣的寓意,同時在一些地區流行互贈九子粽,也就是將九個粽子連在一起,意為求子。此外還有的人認為,粽子諧音「眾子」,代表著多子多福。而粽子本身又是端午節的吉祥食物,又象徵著好運和福氣。所以無論如何,端午節一定別忘了在家中擺上一盤粽子,迎接福氣進家門。

第二樣:綠豆糕

「吃了綠豆糕,夏天不長包」,綠豆糕也是端午期間的一種代表性的傳統食物,據說它是為了紀念春秋末年的軍事大家伍子胥的,如果按照粽子是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的說法,那麼端午節吃綠豆糕的歷史要比粽子更為悠久呢。

不過與粽子相比,端午節吃綠豆糕的習俗顯得有些「小眾」,如今僅在武漢,西安蕪湖等一些城市流行。其實綠豆糕是非常適合端午節這樣的天氣食用的,其味道清新,爽口解膩,有助於消暑去火,清熱解毒。

綠豆糕也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傳統食物,它就像春節期間的年糕一般,象徵著步步高升,尤其是家裡有即將考試的學子們,更少不了要擺上一盤綠豆糕來討個吉利

第三樣:五毒餅

端午節已經進入盛夏時節,此時氣候炎熱,人們本就容易中暑生病,加之細菌毒蟲活躍,對於古時的人們來說可謂是難上加難了。所以古人們在端午節期間流行著吃五毒餅,希望可以強身避災,所謂的五毒餅是蠍子,蛤蟆,蜈蚣壁虎,蛇的形象印在餅上,餅的餡料通常也是五種:櫻桃荸薺桑葚,杏和糯米藕,也有的地區會做成玫瑰餡。人們認為,在端午節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免疫力,驅病消災。

第四樣:鹹鴨蛋

在我國江南一帶,端午節講究吃十二紅,也就是十二種紅色的菜,而鹹鴨蛋因為蛋黃色澤紅潤,自然也就成為了十二黃之一,所以慢慢的也就形成了端午吃鹹鴨蛋的習俗。

在過去,人們腌的咸鴨蛋講究用清明前後的鴨子所產的蛋來腌,人們認為這個時候的鴨子吃得活食多,所產的鴨蛋飽滿,營養更足。新鮮的鴨蛋往往有一種腥味在裡邊,經過腌制後,鴨蛋只剩下咸香,尤其是腌出油的蛋黃,更是讓人口水直流。

在江南地區,每年端午的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煮上一大鍋的鹹鴨蛋,孩子們便會搶著去挑腌的時間久的去吃,如果哪個人吃到了腌的最上乘的鹹鴨蛋,則代表著這一年會有好的運氣。

當然鹹鴨蛋本身也是一種營養滿滿的食物,有助於清肺滋陰,增強體質。而且鹹鴨蛋的形狀宛如心形,人們認為吃了鹹鴨蛋能夠使心氣精神不受損。當然鹹鴨蛋除了直接煮著吃外,南方的很多地區還流行著包鹹蛋黃粽,或是用鹹鴨蛋來煮湯喝。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