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揭露「ME TOO」運動的起源和現狀

MeToo運動顯示,針對婦女的性暴力是一項全球性議題。

近日台灣#MeToo運動如野火燎原,許多受害者挺身而出,述說自己被性騷擾的經驗,許傑輝,黃子佼等眾多明星被爆性騷擾,導致MeToo運動愈演愈烈,連《CNN》和《華爾街日報》等外媒,都專文報導台灣的#MeToo運動。以下整理各國#MeToo運動的成形與發展。

#MeToo運動是怎麼開始的?

運動最早追溯到2006年,女社工伯克(Tarana Burke)在社交媒體Myspace用me too(我也是)一詞,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

2017年10月,me too運動風起雲湧,《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揭露數十年來,美國影視大亨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惡行。撰文的兩名記者坎托爾(Jodi Kantor)和圖伊(Megan Twohey),報導獲多項奧斯卡獎項的好萊塢製作人韋恩斯坦,如何長期對女性性騷擾和性侵害。

2020年,70歲韋恩斯坦被判服刑23年

接著,在美國演員米蘭諾(Alyssa Milano)號召下,許多女性在社交媒體上以hashtag #MeToo 分享她們遭到不當對待的經歷。

米蘭諾發推:「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騷擾,請用『我也是』(MeToo)來回復這條推文。」

第一天,MeToo的hashtag在推特上就被使用超過20萬次,第二天更超過50萬次。#MeToo運動在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熱門關鍵詞,並以不同語言在社群上出現。

#MeToo運動後發生什麼事?

2020年,韋恩斯坦的性侵案被判有罪,將服刑23年。

而當時揭露韋恩斯坦惡行的記者坎托爾、圖伊和法羅(Ronan Farrow),也獲得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的公共服務獎,甚至被好萊塢拍成電影《她有話要說》(She Said)。

根據真實事件改變電影《她有話要說》

#MeToo運動顯示,針對婦女的性暴力是一項全球性議題,英國女性主義作家貝茨(Laura Bates)說:「任何事都不會改變,直到我們承認問題是出在社會制度上,而非女性本身。」

但也不是人人都全然支持#MeToo運動。

美國皮尤研究2022年調查顯示,半數美國民眾表示聽過並支持#MeToo運動,但有21%的民眾反對。

支持的民眾表示,女性值得被尊重和受到平等對待。

反對的民眾則表示,#MeToo運動沒有考慮到正當程序,許多指控都像陳腔濫調。

「我不支持『相信所有女性』的觀點,因為任何人在被定罪前,都必須視為無罪。」

各國針對#MeToo運動做了哪些改變?

1. 美國

#MeToo運動促使加州、紐澤西州和紐約州等多個州規定,禁止使用保密協議來掩蓋性騷擾事件,也將遵從對原告有利的聯邦法律。

2022年3月,總統拜登簽署《聯邦仲裁法》(Federal Arbitration Act)修正案,禁止性騷擾和性侵害的仲裁協議

同年10月,更籤署《發聲法案》(The Speak Out Act),特別保護在職場上受到性騷擾和性侵害的女性。


2. 日本

日本政府針對六大典型性騷擾或職場霸凌行為,列為預防管理的重點項目,包括身體與精神攻擊等。

在性平申訴機制上,日本明確規定國家和僱主等單位,負有防範職場性騷擾及霸凌行為的權責義務,降低受害人請求咨商或申訴的顧慮,並禁止事後對當事人不利的處置。


3. 中國

最高法院在2018年,將性騷擾增加到「訴訟理由」清單里,讓#MeToo的受害者更容易尋求幫助,但仍缺乏針對性騷擾有力的法律。


4. 法國

2019年,法國政府官員席亞帕( Marlène Schiappa)通過法律,規定在街頭進行性騷擾將被處750歐元的罰款(約新台幣2萬4000元),同時也致力打擊網路上的不當言論。


5. 歐盟

考量到性別平權在某些國家進展緩慢,歐洲議會呼籲成員國,推出更多針對性騷擾和性侵害的相關法案,議員呼籲歐盟能採取共同做法,將性暴力和性騷擾視為刑事犯罪


6. 國際組織

國際勞工組織ILO)第190號公約-暴力及騷擾公約(Violence and Harassment Convention)規定,職場工作者有權在尊重的基礎上,免於受到暴力和騷擾。


性平之路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7年時代周刊封面

在2017年的《時代》年度人物評選當選人中,不是金融大鱷,不是影視或體育巨星,也不是卓越科學家。它選擇了六位「打破沉默的人」。而這6個人都有著同一個身份——曾經受到性騷擾或性侵犯後大膽站出來說出自己遭遇的人。

她們分別是:「我也是」(#MeToo)的發起人塔拉那·伯克、明星艾什莉·賈德、摘草莓的女工伊莎貝爾· 帕斯誇爾(為保護家人她選擇了用假名)、公關人員艾達瑪·伊維 、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和前Uber工程師蘇珊·福勒。

封面上還有一個只露出了一隻胳膊的人,那是一位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年輕母親,她不敢露臉,也不敢公布自己的名字,因為她怕被嘲笑,怕丟工作,但她同樣選擇了說出自己的經歷。這條胳膊是這位母親,也是無數被傷害後卻只能默默流淚的人。

然而,#MeToo運動延燒,不代表性騷擾事件就此銷聲匿跡。

聯合國6月12日發布報告指出,即使發生#MeToo等備受矚目的社會運動,性別不平等的改善,在過去十年仍處於停滯狀態,高達九成的民眾對女性仍有「根本性的偏見」。

報告作者警告,帶有偏見的性別社會規範,是實踐性別平等的最大阻礙,並強調低估女性在社會的能力和權利,將限制她們的選擇和機會。

這份報告反映80個國家和地區的觀點,涵蓋全球近八成人口,這意味聯合國2030年前實現性別平等的目標難以達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性別專家桑蒂雅各(Aroa Santiago)向《路透社》表示,必須扭轉這些性別偏見和社會規範,但最終目標是改變男女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

還是引用貝茨那句話:「任何事都不會改變,直到我們承認問題是出在社會制度上,而非女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