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黃老思想在道教文化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翻開道教的各種神仙傳記,黃帝基本上居於第一的地位,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一開始就是黃帝生平事迹的描述,至於老子則被道門中人尊為教主,可見他們在道教中是很受敬仰的。道教這種尊奉「黃老」的傳統發端於先秦道家,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從先秦道家說起。

道家」這個名稱首見於漢

代歷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一文中,但作為一個學派在先秦早已存在,一般而言,這是指以「道」為思想核心的文化流派。以往,學術界談道家的時候往往只認定老子為其創始人,但道家學派在敘說源頭時卻都稱道黃帝。

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本身是個道家學派人物,他所寫的《史記》從黃帝開始。在追溯家學淵源時,司馬遷稱其先君子太史公習「道論於黃子」,所謂「黃子」系指「好黃老之術」的黃生。這說明,崇尚黃帝,在道家學派中早已成為一種傳統。道教不僅繼承了這種傳統,而且將黃帝作為修仙楷模和教派肇端的標誌。


據《史記》所載,黃帝是有熊國國君少典的次子,母親附寶夢電光繞北斗樞星而有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自幼即聰慧,十五歲受封國土。因設計製造了車,所以又稱軒轅氏。古史傳說中的黃帝有不少發明創造,因此頗受歌頌。宣傳黃帝最力者當屬《莊子》等道家學派著作。《莊子·在宥》篇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教令通行天下,聽說神仙人物廣成子住在崆峒山,特地前往請教「至道精微」。廣成子告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在《莊子》書中,黃帝既謙卑,又關注養生方術。而在《列子》書中,更有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的記載。由此可知,黃帝在道家之中也是一個很受推崇的人物。

從《莊子》等書的言論可知,道家學派遠有端倪;不過,就理論的成熟形態而言,則又必須落實於老子的《道德經》。

司馬遷《史記》稱:「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民間對於老子的生平事迹有種種傳說。陳鼓應先生指出,春秋二百四十年間,無「李」姓,但有「老」姓,因此老聃當是老氏。「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至於「耳」、「聃」其義相近,古或一字。史書上沒有確指老子的生卒年月。有關專家考訂,他大約生於公元前570年左右,比孔子年長二十歲上下。據載,老子擔任過周朝的史官。相傳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古禮」。後來,孔子十分感嘆地對弟子們說:「我今天見老子,他就像龍一樣啊!」這充分表現了孔子對老子的敬慕。據有關史料記載,老子晚年因目睹周王朝之衰敗,遂「去周隱居」。不久之後,老子準備西去流沙,以化異俗,到了函谷關的時候,因關令尹喜之請求而寫下五千言《道德經》。

如果說以往有關黃帝的記載還具有傳說的性質,那麼《道德經》則是道家思想系統化的首要見證。經過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等人的傳播與發揮,道家思想逐步豐富起來。在戰國時期,於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稷門設立了稷下學宮。作為當時齊國的學術活動中心與政治諮詢中心,稷下學宮網羅了很多人才,其中道家學派佔據重要地位。這時的道家學派以尚黃老而著稱,故其學謂「黃老之學」。秦漢之際,黃老之學大興,尤其是西漢初年,皇帝與諸大臣都信奉黃老之學,如張良曾參蕭何等人,大力倡導黃老之學,造成了以黃老之學治理國家的社會文化氛圍。西漢這種學術文化氛圍雖然在儒家代表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之後有所沉寂,但其傳統並沒有斷絕。由於道家黃老之學以「道」為理論基礎,其基本的經典包含許多修身養性的內容,這些內容完全可以為建設一種新型的宗教文化服務,於是黃帝與老子也成為道教的旗幟,《道德經》等先秦道家典籍在早期道教派別中被當做必讀經典,道門中的領袖人物通過《道德經》的解釋與發揮,建立起一套以「道」為基本信仰的教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