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任重道遠,科技初創公司或成最強輔助

不管是政府、企業、初創公司、大眾,在為我們自己創造價值的同時,為了更大的目標創造價值才是更美好的事情。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ID:sv_race),作者:Lexie,編輯:Lu,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山林大火、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如果說之前我們還覺得這些事情或許離我們很遠,那麼去年一場全球範圍的新冠疫情則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自然不是我們可以理所當然隨意拿取的,它也會憤怒,而且這份結果可能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巨變。

一直以來,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於環境保護都在進行自己或快或慢的努力,但去年以來,「碳中和」這個概念被推上了風口,似乎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企業、科技巨頭、大眾都默默達成了共識,加緊為碳中和布局的腳步並制定下了時間線。

碳中和到底是什麼?它又為什麼被寄予了重負?讓我們先來了解下和碳相關的基本概念吧。

碳中和劃重點

碳排放峰值:預測中的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值,本質上說就是反映出將來能源的最大消耗量,和「能源」或「石油供應和消費峰值」的作用差不多,達到峰值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會慢慢減下去。


碳中和: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碳信用:碳信用又稱碳權,指在經過聯合國或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組織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或減少開發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

那麼全球的碳排放主要來自於什麼地方呢?

根據Our World in Data 2020年的數據顯示,工業用能、建築用能、交通運輸、農業等行業是碳排放的「罪魁禍首」。

企業碳中和:責任越大市場越大

隨著政府加快政策立項腳步和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審視,企業環保行為已經不再是有則錦上添花、無則罷的態度了,各種規模的企業都在行動減少碳排放,有些已經卓有成效。

谷歌在去年宣布自從2007年已經實現了碳中和,並宣布到2030年所有的數據中心和辦公室都將使用無碳能源。微軟也在去年宣布到2030年將實現負碳排放的計劃,併到2050年清除自1975年開始的所有歷史碳排放量。蘋果也將2030年作為100%碳中和目標,這包括整個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所使用的能源,主要將通過低碳產品設計、提升能源效率、採用新能源來實現這一目標。

在國內,互聯網科技巨頭也在今年陸續表態。騰訊在開年就宣布啟動碳中和計劃,馬化騰在朋友圈中說 「原生清潔能源支持的數據中心的實現將在未來占最大比重」,百度、螞蟻、阿里也都在減碳和推出能源互聯網相關產品方面布局。

與此同時,碳中和這一併不簡單的目標也成為了潛力巨大的市場,許多初創公司已經開始用互聯網思維找對策了。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改變行為的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則是了解自己的碳排放。

由前Stripe員工成立的Watershed也是最近獲得較多眼球的一家,他們的軟體可以對企業的整體碳排放進行計算和監測,同時還會提供定製化減少排放的建議。

Watershed在今年2月正式上線,目前已經擁有了包括SquareShopify、Stripe、Sweetgreen等客戶,正式推出同時獲得了來自Sequoia Capital、Kleiner Perkins、Stripe創始人Patrick Collison和John Collison等知名風投的投資,這也是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自Google後首次聯手投資。

Watershed的技術打破了目前行業內對於碳排放量無精準報告的現狀,不僅幫助公司追蹤一級(自身的排放量)和二級的碳排放(公司所購買的能源量),還能夠追蹤第三級也是很多人會忽視的,包括供應商和消費者在生產和使用一個公司產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拿Sweetgreen來說,他們或許知道誰家農場的蔬菜性價比最高,但他們卻不知道哪個供應商帶來的碳影響最小,經由供應商填寫用什麼肥料等信息,Watershed可以將這一信息整合給Sweetgreen,讓它處於環保考慮做出和誰合作的決定,幫助實現2027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也讓他們能為供應商提供環保方面的建議,形成良性循環

在2月剛剛完成了450萬美元融資的Patch也提供類似的解決方案,它的API程序可以通過簡單的代碼讓企業可以從內部員工和消費者方面計算碳足跡,為每個人提供更好的碳中和相關的教育。

並且建議及對接一些提供減少碳排放的項目,比如將垃圾降解成生物油並作為負排放注入地下或是對其進行改造以作為清潔能源的Charm Industrial和主打二氧化碳封存和回收的CarbonCure。

拿Patch目前客戶之一TripActions舉例的話,通過和Patch合作推出了TripActions Carbon Impact項目,讓用戶可以查看個人和公司整體的碳足跡

以及公司為進行碳中和做出的努力:

Patch這輪融資由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此前的投資者VersionOne Ventures、MapleVC 和Pale Blue Dot Ventures都繼續參投。

類似的公司還有去年8月正式推出並同時獲得了35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的Persefoni ,主打的軟體也是為企業提供碳足跡追蹤的報告,讓這個過程變得和制定商業目標一樣簡單,也能更好的完成對投資者「可持續」責任的應答。

甚至Salesforce都推出了自己的碳計算產品——Salesforce Sustainability Cloud,幫助企業追蹤他們的環保進度並提供基於數據的碳中和建議。

當了解了自己的碳排放基數,企業除了對自身業務的各個方面進行改善,還可以通過支持環保項目來增加自己的碳信用額度,將企業和這些項目相連的需求巨大。

由連續創業者Diego Saez-Gil所創辦的Pachama就是一家這樣的公司,Diego在亞馬遜雨林旅行的時候被森林砍伐的殘酷現實所震驚,也同時意識到了地球上約有10億公頃土地可被重新種植的巨大潛力,因此致力於將Pachama打造成將一個將植樹造林項目結合到碳交易中的市場平台。

Pachama目前有來自亞馬遜雨林、秘魯加州緬因州等地的23個造林項目,通過使用衛星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對碳排放進行估算,不僅僅是現存的森林,還包括在發展中的植樹/砍伐項目,或是預測若無碳抵消項目,森林如今會是什麼模樣:

它改變了企業與環保項目相聯繫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的現狀,平台會確保這些項目的合法合理性,為企業提供最透明的信息做出決策,並提供2~5個項目選擇,減少因自然災害而碳信用功虧一簣的風險,企業也可以將自己對於環保項目的支持展示出來,帶動其他公司加入行動。

Pachama在碳交易市場的潛力已經吸引到了不少投資者,包括前Uber高管Ryan Graves的私人投資公司Saltwater、Uber早期投資者Chris Sacca的投資公司Lowercase Capital、Paul Graham、Justin Kan、Daniel Kan等在去年年初共同完成了對Pachama的410萬美元融資,在9月Pachama又迅速完成了另一輪由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投資的500萬美元。

與Pachama採用類似商業模式的SilviaTerra目前已經實現盈利,背後也有一批知名投資者的支持,上一輪440萬美元的融資由Union Square Venture、Version One Ventures、還有Salesforce創始人Marc Benioff共同投資。

SilviaTerra看到了碳交易市場的潛力,卻也看到了小型土地主常被遺忘在外的現實,通過使用Microsoft』s AI for Earth技術所創造的Basemap項目能夠通過衛星成像測出美國每一英畝林地樹木的尺寸和種類,不只是將已有的林地再包裝,更是讓還沒被挖掘的林地加入這場交易。在碳交易之外,這項技術還可以用於監控野火的發生。

在精準計算和優化碳排放之外,初創公司在其他幾個實現碳中和的重點行業上也能夠起到最強輔助的作用。

綠色農業:再生是關鍵

說到節能減排,農業作為本身帶有「綠色」的生態系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UpHonest Capital投資項目Square Roots是一家室內城市農業公司,它把城市裡的人們與當地真正的食物聯繫起來,在可以控制氣候的集裝箱中建造城市農場,通過賦予下一代農民更多權利,將沒有殺蟲劑和轉基因的新鮮農產品送到建設農場的同一社區的雜貨店和餐館。

他們正在建立一個可擴展的農業技術平台,以實現可持續的、分散式的、有彈性的食物系統,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也有效的減少了碳排放。

Square Roots的創始人Kimbal Musk是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的弟弟,旗下的非營利組織Big Green在全美數百所服務水平低下的學校建造了永久性的戶外學習花園教室,為數以萬計的學生們提供教育。

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初創公司Nori讓農民們可以在賺錢的同時支持環保,隨著減少化石燃料的進程減慢,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土壤中這種自然且性價比高的模式正在贏得更多關注,這一技術每年光是在美國就能夠解決掉2.5億噸的二氧化碳!

Nori通過使用美國農業部(USDA)的工具來計算農場的環境影響,以及碳在土壤中封存的速度和溫室氣體「逃離」土壤的速度,以此來驗證碳封存的真實性。Nori還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當農民完成土壤碳封存時,他們會獲得儲存在區塊鏈上的NRT電子證書來兌換NORI代幣,接下來企業就可以購買這份努力間接為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

雖然包括政府、Microsoft和General Mills等企業、環境學家都對土壤封存寄予眾望並傾囊相助,但目前這項技術還沒成熟到足以扛起重擔,因此在包括整個供應鏈和操作方面都需要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在2015到2020年全球農業科技領域共完成了413筆投資,交易總額177億美元,其中包括像是:

用人工智慧技術預測葡萄生長狀況和最佳收穫時間,優化澆灌時間和模式,並及時發現問題區域,讓葡萄栽培的過程更加精準,減少水源浪費的Deep Planet,代表著人工智慧在精準農業中的潛力。

比如想將讓更多土地主獲得簡易土壤測試包的AgriCORE,數據顯示我們的土地中有75%都很貧瘠,若無人工添加劑則無法孕育作物,對土壤進行測試能更精準的去提升土壤質量,代表著讓整個行業更關注土壤可持續和再生的一個簡單可行的路子。

比如打造出了以蠶絲為基礎、經天然過程製成食物外殼可以延長食物保鮮期的Mori,讓我們看到從食物端下手反向思維也能起到減少浪費、減少作業從而減少碳排放的可能性。

高瓴發布的首個碳中和報告中,精準農業、基因編輯、垂直農業等領域也被認為是實現農業減排的重要方向。

交通減排:綠色出行

交通運輸是另一個雖佔總碳排放比沒那麼「名列前茅」,但卻有很大潛力被新科技新套路刷新並在碳中和任務中大顯身手的領域。

Crunchbase對全美交通出行類初創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許多將減碳環保作為發展目標的公司獲得了一些大額度的融資,其中包括電動貨車公司Rivian、空中計程車電動飛機Joby Aviation、新興打車軟體Via、零排放電動公交車電池製造商Proterra、還有我們熟悉的UpHonest Capital早期項目Lime,光是這5家累計融資就超過了82億美元。

像是Lime和Bird等電動滑板車公司的發展有起有落,但在疫情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作為微距離移動的扛把子,他們的碳排放可能決定交通行業可持續的成敗。Lime在去年宣布到2030年將達到100%零碳排放的目標,正在以及將在接下來的十年進行能源替換,所有的車型將會是由電力和新能源驅動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拜登對於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和清潔能源為基的未來計劃——「Build Back Better」中包括新興電池科技、零碳排放公共交通系統、電動交通工具、可持續能源賦能的飛機這幾大領域也都被圈重點了。

航空作為減排的難點,除了快,也要凈。

UpHonest Capital的碳中和明星項目——史上最快飛機Boom Supersonic在去年公布了它的XB-1模型項目——商用版超音速客機Overture的三分之一比演示機,從紐約到倫敦只需3個半小時,通過使用可持續燃氣和碳抵消操作,Boom將以100%碳中和的方式運行,這讓Boom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從零開始就將可持續作為重要任務的商用飛機製造商,目標是在2030年將Overture投入使用。

金融科技:大眾環保直通車

在產業和企業之外,每個消費者也都肩負著碳中和的責任,金融科技公司在讓個人能夠採取簡單步驟就出一份力、同時培養環保習慣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比如Carbon Zero推出的信用卡讓用戶在進行日常活動的同時就可以幫助碳抵消,用戶每次刷卡時,Carbon Zero所獲得的來自商家的手續費就會被用來贊助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植樹造林和碳捕捉項目,據說每個人每花10美元,就相當於減少了開車一天的碳排放影響。

用戶可以隨時在app中查看自己的環境影響,不需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卻可以通過每天點點滴滴小舉動的改變支持環保。

背後有來自小李子、小羅伯特唐尼、精靈王子等投資的2.5億美元的洛杉磯挑戰者銀行Aspiration也推出了類似的信用卡,用戶每用一次卡,Aspiration就會資助種下一棵樹,一個用戶用60次卡相當於抵消了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的全部碳排放!

Aspiration的app還讓用戶可以知道自己買一杯咖啡、一包煙、每天出行的環保影響有多大,通過Aspiration Impact Measurement的指數,用戶可以看到自己所消費的商家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指數,從而做出更綠色的選擇,每月只要用戶達到了零碳的目標,Aspiration還會獎勵用戶1%的返現。

在投資方面,也有Trine這樣的平台將想要為新能源投資的人與太陽能等項目相連接,最低投資標準只有25歐元,將環保投資這件事數字化和民主化,它不但滿足了消費者的環保需求,而且所資助的太陽能項目能夠讓偏遠地區的人獲得電力,當項目成功時投資者還會獲得投資利息,將自己的環保熱情轉化成財富。

碳中和這個目標聽起來很大,但金融科技所做的就是讓用戶繼續他們的刷卡和投資等日常生活,只是通過刷什麼卡、投資什麼項目的小改變就能參與到減碳行動中來,以更符合現代消費者的方式提升碳中和目標的接受度。

初創界從不缺新的風口,但碳中和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為我們很多年來追逐的環境保護議題立下了一個可行可測的目標,並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共識。

不管是政府、企業、初創公司、大眾,在為我們自己創造價值的同時,為了更大的目標創造價值才是更美好的事情,目前社會各界對碳中和的目標都定在「非常不遠」的未來,但要想準時甚至提早完成ddl,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今天開始就行動。

參考資料

1. How Measuring and Reducing Emissions Has Become Its Own Business (Bloomberg)

2. The carbon offset API developer Patch confirms a $4.5 million round led by Andreessen Horowitz (TechCrunch)

3. Can 『Carbon Smart』 Farming Play a Key Role in the Climate Fight? (YaleEnvironment360)

4. Biden』s Clean Energy Platform: Heavy On Clean Transport, From E-Scooters To Low Carbon Airplanes (Crunchbase)

5. 高瓴發布首份碳中和報告,關注這些機遇與挑戰 | 高瓴 Planet (高瓴資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ID:sv_race),作者:Le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