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水庫建設,為何集中建在1957-1959年?僅三年就建了127處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洪水走廊」之稱。歷史上,湖北多地水多為患,因此治荊楚必先治水。湖北江河湖庫眾多,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治水歷來是湖北天大的事。一部湖北發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解放初期湖北的水、旱災害頻頻,常常又是交替發生,廣為流傳的「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要是一年收,狗子不吃鍋巴粥」,正是當年災情的真實寫照。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湖北全省,境內流程1061公里;漢江由西北向東南斜插過境,於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78公里。除長江、漢江外,全省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4228條,總長5.9萬多公里;100畝以上的湖泊843個。

解放以前,湖北全省雖然有110萬口塘堰,但常因埂垮、堤破,使塘堰嚴重淤塞,抗旱能力有限,頂多維持10至15天,大部分農田仍然靠天吃飯。

湖北1949年水災,1952年旱災

由此暴露出湖北各地塘堰底子淺、容量小的缺點,抵不住長時間大旱,群眾反映強烈。要抵禦大旱就必須修建大中型水庫,已經形成共識。建設中小型水庫骨幹工程迫在眉睫。由此開啟了湖北如火如荼的水庫建設大潮。


孝昌縣金盆浴鯉水庫(1952年)

孝昌縣金盆浴鯉水庫

金盆浴鯉水庫位於湖北孝感市孝昌縣東北部觀音湖風景區境內,攔截澴河支流晏家河,主體工程於1952年7月動工興建,1953年4月建成蓄水。水庫壩高21.5米,總庫容2990萬立方米,設計灌田5.5萬畝。

湖北麻城大坳水庫(1953年)

麻城大坳水庫

1952年9月,湖北省准在麻城興建一個中型水庫。最後把修建水庫的地點選在麻城中部白鴨山南麓大坳。

麻城大坳水庫舊檔案

大坳水庫於1953年3月13日開工,經過2.4萬多名麻城人民的日夜奮鬥,同年7月7日大坳水庫基本竣工。大坳水庫承雨面積47.2平方公里,總庫容2760萬立方米,壩高31.7米,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

枝江石子嶺水庫(1953年)

枝江石子嶺水庫

石子嶺水庫於1953年12月3日破土動工,次年3月26日勝利竣工,實際僅用86天。初建庫容1340萬方,可灌溉農田4萬餘畝。1960年加固,到1963年庫容達到1900多萬方。後經幾次加高加固,可控制海拔高程45米至80米之間的7.2萬畝農田灌溉。

湖北棗陽熊河水庫(1953年)

棗陽熊河水庫

熊河水庫,棗陽市熊集鎮南3公里處。大壩攔截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唐白河支流滾河的支流熊河的主流,承雨面積為314.5平方公里,總庫容2.45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1.16億立方米。該水庫始建於1953年冬。當時水庫的承雨面積為280平方公里,設計壩高23.4米,於1955竣工。

鍾祥石門水庫(1954年,大型)

鍾祥石門水庫

石門水庫建於1954年,水庫總庫容1.59億立方米,大水面2.74萬畝,精養魚池340畝。適應水產品加工、名特優養殖開發。

湖北團風牛車河水庫(1955年)

鳥瞰團風牛車河水庫

牛車河水庫位於團風縣東北部的杜皮鄉、賈廟鄉與總路咀鎮之間。 1955年始建,合10萬軍民合之力修築牛車河水庫,1957年竣工蓄水。水庫控水面積52.22平方千米,總庫容1.0103億立方米,庫區內有星羅棋布的大小島嶼、庫汊66座。

湖北麻城明山水庫(1957年)

麻城明山水庫

麻城明山大型水庫,水庫於1957 年 10月開工,1965年4月竣工。設計壩高35.5米,總庫容1.69億立方米。

明山水庫又稱龍湖

1997年12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為水庫題詞為「明山水庫鄂東明珠」。明山水庫的修建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座麻城境內興建的大型水庫,第一座湖北境內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第一個採用世界上前蘇聯水利專家西林的「連鎖管柱帷幕灌漿」基礎防滲技術興建的水壩工程,也是中蘇友好的歷史見證。

隨州黑屋灣水庫(1957年)

隨州黑屋灣水庫

隨州黑屋灣水庫位於隨州市曾都區新街鎮唐家河村。水庫於1957 年 1月開工,1958年4月竣工,總庫容1.632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413平方千米,水庫水面面積9.68平方千米,回水長度16.5千米,平均水面寬0.23千米,最大水深230米。

湖北麻城三河口水庫(1958年)

麻城三河口地處張廣河、石門河、石橋鋪河三條河的匯聚口,故得名「三河口」。麻城三河口水庫是麻城閻家河上的大(2)型水庫。

水庫於位於麻城三河口鎮,1958 年 11月開工,1960年8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67.7平方千米,正常蓄水位149米。總庫容1.65億立方米。水庫水面面積6.3平方千米,回水長度5.5千米,平均寬度500米,最大水深54米。


湖北蘄春大同水庫(1958年)

蘄春大同水庫

湖北蘄春大同水庫又名仙人湖,1958年興建蘄春大同水庫因缺乏粘土,施工人員決心利用蘄春盛產樟木這一有利條件,就地取材,設計出壩高37.5米,總庫容2.69億立方米「木質心牆」代料壩,開了全國水庫建設「木質心牆」的先河。

湖北棗陽市華陽河水庫(1958年)

棗陽華陽河水庫

華陽河水庫,位於棗陽市興隆鎮東北的烏龜山與長山之間,大壩攔截華陽河的主流。始建於1958年秋,1959年5月完工。初始庫容7200萬平立方米,1965年擴容至1.23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7077萬立方米。承雨面積1.8.5平方公里。

荊門市漳河水庫(1958年)

荊門市漳河水庫是湖北地方自辦的最大水庫工程。漳河水庫由觀音寺水庫和雞公尖水庫兩庫合成。於1958年7月開工,1966年竣工。建成後壩高66.5米,總庫容20億立方米,設計灌田300萬畝。

樟河水庫

當年總指揮長饒民太八年施工就有六年與民工在工地上共度除夕之夜。施工期間最多上民工13.3萬人,呈現出炮聲動地,塵土遮天,人山人海,氣壯山河的雄壯場面。

湖北松滋洈水水庫(1958年)

松滋洈水水庫

湖北荊州松滋洈水庫於1958年9月動工,到1970年竣工,總庫容為5.93億立方米。水面面積37平方公里。總庫容為5.93億立方米,有效庫容3.09億立方米。大壩全長1640米,頂寬9米,壩高42.7米。

赤壁市陸水水庫(1958年)

陸水水庫

赤壁市陸水水庫,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蒲圻鎮南2.5公里處。1958年10月動工,1969年12月建成。水庫總庫容7.06億立方米,有效庫容6.7億立方米。水庫電站總裝機容量為35200千瓦,年發電量1億度左右。灌溉面積1.33萬公頃。

丹江口水庫(1958年)

丹江口水庫

1958年,開始修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之後有過停工復工,直到2005年10月開工的丹江口大壩主體加高工程完工後蓄水,成為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總面積達1022.75平方公里,總庫容290.5億立方米。

湖北富水水庫(1958年)

富水水庫鳥瞰圖

富水水庫是大(1)型水庫,位於湖北省通山縣、陽新縣境內,1958年8月動工,1964年竣工,2002年對主要建築物進行了除險加固。大壩在陽新縣富水鎮,控制流域面積2450平方千米,占富水流域面積的46.0%,回水涉及通山縣和陽新縣,水庫總庫容16.6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48億立方米。

湖北廣水徐家河水庫(1958年)

徐家河水庫

徐家河水庫位於位於湖北廣水長嶺鎮,屬於徐家河上的大型水庫。水庫於1958年9月開工,1964年6月竣工。總庫容:7.711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311億立方米。水庫為河道型水庫,水庫水面面積57.6平方千米,回水長度25.7千米,最大水面寬3.2千米,最大水深36米。

隨州封江口水庫(1958年)

封江口水庫

封江口水庫位於湖北省隨州市中北部,距市區 47公里。於1958年興建,1960年4月竣工,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灌溉、發電、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庫,承雨面積460平方公里,總庫容2.648億立方米。今為國家濕地公園。

湖北黃梅壠坪水庫(1958年)

黃梅壠坪水庫

壠坪水庫位黃梅縣建於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防洪、運輸、養殖、城鄉供水等綜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

湖北鍾祥黃坡水庫(1958年)

鍾祥黃坡水庫

黃坡水庫位於鍾祥市東北部的張集、長壽、洋梓三鎮交界處,於1958年12月興建, 1960年停建, 1975年冬續建, 1977年大壩主體工程竣工, 1979年正式蓄水。總庫容1.2561億立方米,水庫控制承雨面積281平方千米。正常蓄水位77.5米,校核洪水位80.85米。

湖北白蓮河水庫(1958年)

白蓮河水庫鄂東第一人工水庫。是浠水流域的骨幹水利工程。羅田、浠水、英山三地共用白蓮河水庫。

白蓮河水庫

建於1958年秋,1960年10月主壩攔洪蓄水。水庫承雨面積1800平方公里,總庫容11.04億立方米,占流域總蓄水量的82.6%。白蓮河水利發電站位於浠水縣。是湖北省的第三大水庫。

隨州先覺廟水庫(1958年)

隨州先覺廟水庫

先覺廟水庫是1958年7月正式開工的,1960年2月樞紐竣工。是當時隨縣第一批民辦公助的大型水利工程。當時的隨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韓景文為總指揮,動用淅河、萬店、殷店、草店等四區民工8000餘人參與大會戰。總庫容2.658億方,面積1.45萬畝,平均水深8米。

舊圖

湖北麻城浮橋河水庫(1959年)

麻城浮橋河水庫

浮橋河水庫在湖北省麻城市西北部,於1959年12月開工,1960年7月大壩基本建成,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81km。總庫容5.395億立方米。

湖北蘄春花園水庫(1959年)

蘄春花園水庫,始建於1959年11月,1970年4月竣工。位於蘄河支流獅子河上游,大壩建於花園坳處清

蘄春花園水庫

水港至楓樹坳處。承雨面積83.5平方公里,總庫容1.002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9.13萬畝,承雨面積86平方公里。

湖北京山惠亭水庫(1959年)

京山惠亭水庫亦稱惠亭湖,位於京山城南。始建於1959年,經京山、應城、天門、武漢四地人民7年奮戰,於1966年建成。

京山惠亭水庫

惠亭水庫承雨面積為283.5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3.14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894億立方米,承雨面積283.5平方公里,實際灌溉面積為28.65萬畝,設計灌溉京山、天門、應城、漢川四縣市40萬畝農田。

湖北南漳雲台山水庫(1959年)

雲台山水庫1959年動工,1966年蓄水。庫區正常庫容為8900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236.5平方千米,海拔為164.5米。

湖北西排子河水庫(1959年)

西排子河水庫

西排子河水庫位於襄陽市襄州區石橋鎮及老河口市竹林橋鎮。水庫始建於1959年11月,1960年擴建為中型水庫,1965年11月至次年2月再次擴建為大(二)型水庫。庫容2.2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894.1公頃。

湖北南漳三道河水庫(1959年)

南漳三道河水庫

三道河水庫位於湖北省南漳縣境內,屬於蠻河上的大(2)型水庫。水庫於1959年開工,1966年竣工,2003年對主體工程進行除險加固。大壩在城關鎮內,控制流域面積770平方千米。

武漢黃陂區夏家寺水庫(1959年)

夏家寺水庫

夏家寺水庫(又名木蘭湖)位於黃陂區東北部木蘭鄉境內。該水庫於1959年開工,1965年竣工。水庫防洪標準20年一遇。庫面水域已開發成木蘭湖風景旅遊區。

湖北紅安金沙河水庫(1959年)

紅安金沙河水庫

又名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金沙河水庫建於1959年,1965年竣工,母子壩堤長3公里,最大壩高29.4米,湖呈龍形,長20餘公里,承雨面積10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330餘公頃,金沙河水庫總庫容1.78億立方米。

湖北嘉魚三湖連江水庫(1959年)

三湖連江水庫位於嘉魚縣魚岳鎮,建於1959年,水庫由白湖、梅懈湖、小湖連成,又有馬鞍山進洪閘在長江汛期引江水蓄洪,故名。

嘉魚三湖連江水庫

水庫匯水面積30.64平方公里,庫水面積14.4平方公里,總庫容1.04億立方米,控制庫容為822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5650萬立方米。主壩長3166米。

湖北紅安尾斗山水庫(1961年)

尾斗山

尾斗山水庫又稱尾斗湖,位於湖北紅安縣、麻城與武漢新洲區交界處。水庫位於舉水支流楊家河上,建於1961年。水庫總庫庫容為7220萬立方米,平均水深為5.60米,集雨面積為74平方千米,海拔為69.5米。

湖北廣水市花山水庫(1966年)

廣水花山水庫

花山水庫地處鄂豫兩省交界四望山南麓的湖北廣水市郝店境內,位於淮河支流浉河上。廣水花山水庫是在50年代末期修建又停建的基礎上,於1966年建成蓄水的。總庫容1.73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29平方千米。

湖北孝昌觀音岩水庫(1965年)

孝昌觀音湖

觀音岩水庫(又名觀音湖)位於孝感市孝昌縣境內,屬於澴水支流宴家河上的大型水庫。水庫於1965 年 8月開工,1966年4月竣工。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3平方千米,庫容1.004億立方米,水面面積5.71平方千米,回水長度9.7千米,平均水面寬600米。

武漢新洲區道觀河水庫(1965年)

道觀河水庫位於新洲區東部越新集和徐古2鄉間,東與黃岡接壤,北與麻城毗鄰,屬大別山麓。1965年動工,1966年建成。匯水面積108.4平方公里,總庫容1.0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6970萬立方米。南北乾渠全長39公里。可灌溉農田1.2萬公頃。

道觀河水庫

道觀河發源於黃岡縣大崎山西南,經高家河流向西北,原名「倒灌河」。後來由於道教盛行,當地庵堂廟觀多而著名,故改稱「道觀河」。水庫以河得名。

隨州天河口水庫(1965年)

隨州天河口水庫

隨州天河口水庫位於桐柏山南鹿、隨縣殷店鎮火炬村。於1965年7月開工,1966年4月竣工,攔截厥水河東支上游。庫內水位:171.44 M,庫容:2763 萬立方米。有效水量:537 萬立方米,天河口水庫總灌溉面積1.5萬畝,受益人口5萬人,年用水量在2300萬立方米左右。

隨州吳山水庫(1965年)

吳山水庫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吳山鎮內。1965年7月開工,1966年3月竣工,1977年進行了除險加固。大壩攔截府河支流溠水上游。吳山水庫為多年調節水庫,正常蓄水位195.0米。承雨面積100平方公里,總庫容1.8858億立方米。

湖北鄭家河水庫(1965年)

鄭家河水庫,位於湖北隨州與京山、安陸三地交界的大洪山南麓,屬於漳水幹流上的大(2)型水庫,因該水庫壩址建在京山市坪壩鎮東川村鄭家河灣故名。

鄭家河水庫

鄭家河水庫於1965年9月動工興建,1967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該水庫承雨面積243平方公里,總庫容19297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1259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8萬畝。水庫主壩為粘土心牆組合壩,頂長677米,頂寬6米,壩高海拔31.1米


隨州大洪山水庫(1965年)

琵琶嘴水庫原名為大洪山水庫離洪山鎮四公里,涢水繞東邊小山嘴而過,形如琵琶,故名為琵琶嘴水庫。

琵琶嘴水庫

1965年9月,琵琶湖水利工程上馬,時任省長張體學率領30多人的工作組,借住在時名安全村的一個農戶家的草房子里,指揮琵琶湖水庫和周圍的水利建設。當時水庫工地上發火電,一根線牽到村裡,這裡成為隨州最早用上電的地方。那一年,隨縣10多萬人的勞動力,輪番派往工地,自帶糧食、鹹菜,肩挑背扛,硬是在鄂北崗地建了這座大型水庫。

琵琶嘴水庫

1965年9月,當時湖北省省長張體學親臨勘察並派省水利工程三團設計,邊設計邊施工,於1965年9月開工,1970年5月竣工。大壩全長565米,大壩高43米,庫容蓄水12460萬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6900萬立方米,形成水面8000餘畝。

湖北鍾祥溫峽水庫(1966年)

溫峽水庫是鍾祥解放後建成的最大水庫。1953年8月,省水利廳已實地勘測。因工程規模大,財力有限,只好緩建。水庫始建於1966年冬,1972建成。據史料記載:當年鍾祥全縣至少有15萬青壯勞力參加過溫峽水庫建設。

鍾祥溫峽水庫

水庫大壩攔截漢江左岸支流滶河水系,總庫容5.2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69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07米;溫峽是湖北大型水庫之一,名列第9位。

襄陽紅水河水庫(1966年)

紅水河水庫位於襄陽市襄陽區和老河口市境內,屬於黑水河上的大(2)型水庫。水庫於1966 年6月興建,時為中型水庫,1976年擴建為大(2)型水庫。水庫承雨面積190平方公里,總庫容1.04億立方米。

湖北羅田天堂水庫(1966年)

羅田天堂水庫

天堂水庫(又名天堂湖)位於湖北羅田九資河鎮,屬於新昌河上的大(2)型水庫。水庫於1966年10月開工,1969年11月竣工。大壩在九資河鎮,控制流域面積220平方千米,總庫容1.62億立方米。水庫水面面積6.73平方千米。

湖北咸寧南川水庫(1966年)

咸寧南川水庫

南川水庫位於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內,水庫始建於1966年,1977年竣工。水庫匯水面積80平方公里。總庫容最大為1.1315億立方米。水庫水深200米。

湖北南漳石門集水庫(1966年)

南漳石門水庫

石門集水庫為南漳縣境內除三道河水庫外最大的一座水庫,大(二)型規模。水庫位於襄陽市南漳縣九集鎮石門集之西。水庫1966年開工建設,1973年竣工。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52.3平方千米,總庫容為1.616億立方米。主壩壩高56米,壩頂長358米。

崇陽縣青山水庫(1967年)

青山水庫位於崇陽縣城南部的青山鎮境內,距城區10多公里。2017年青山水庫入選國家級濕地公園,如今改名為崇陽青山國家濕地公園。

崇陽青山水庫

青山水庫於1967年底動工興建,1973年基本建成。該水庫壩高127.5米,壩長507米,頂面寬60米,承雨面積441平方公里,總庫容4.48億立方米。

老河口市孟橋川水庫(1969年)

孟橋川水庫

孟橋川水庫,位於湖北省老河口市區西部,距城區6公里,俗稱為老河口頭頂一碗水,興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水庫承雨面積82平方公里,總庫容1.128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6.2萬畝。

武漢黃陂區梅店水庫(1969年)

黃陂梅店水庫

梅店水庫位於武漢市黃陂區長軒嶺街道西北始建於1969年。武漢市最大的水庫。水庫位於灄水支流梨樹河上,正常庫容為8730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110平方千米,海拔為64.26米。

湖北陽新王英水庫(1970)

王英水庫

王英水庫又名仙島湖(原名千島湖),於1970年動工興建,71年基本建成,同年汛期攔洪蓄水,1977年全部完工。水庫由王英水庫和蔡賢水庫構成,總庫容6.23億立方米,承雨面積 287.7平方公里,兩座水庫由一條輸水隧洞連通。

湖北當陽鞏河水庫(1970年)

當陽鞏河水庫

鞏河水庫位於湖北當陽市西北部原廟前鎮境內。1970年11月動工興建,1974年8月建成,水庫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68平方公里,總庫容1.68億立方米。

湖北京山高關水庫(1970年)

京山人民修高關水庫的舊照

京山高關水庫屬大富水上的大(2)型水庫[1]。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03平方千米,總庫容2.084億立方米。水庫於1970年動工興建,1973年1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灌溉京山市的三個鄉鎮和應城市四個鄉鎮,設計灌溉面積38.4萬畝。水庫水面面積12.31平方千米,最大水面寬1.3千米,最大水深44.10米。

京山高關水庫掠影

京山人說,「應城人民幹勁大,三年建起兩座壩。」高關水庫大壩,確實是應城人民苦幹出來的。

湖北宜城鶯河一水庫(1971年)

鶯河一水庫是中國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境內的一座水庫,位於漢江支流鶯河上游,建於1971年。

宜城蔦河一水庫

集水面積147.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00米。正常庫容:7631萬立方米。

湖北英山張家咀水庫(1974年)


英山張家咀水庫


張咀水庫修築舊照

英山張家咀水庫始建於1974年,1979年建成。當時合4500餘人奮戰5年全靠肩扛背挑。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5平方千米,總庫容1.104億立方米。水庫平均水深為27.40米,集雨面積為115平方千米,海拔為249米。

湖北竹山縣霍河水庫(1977年)

霍河水庫,位於湖北竹山縣城以南8公里處的木魚山下,於霍河口上游8公里。於1977年3月5日動工興建。1983年9月,霍河水庫竣工,總庫容1.03億立方米,承雨面積761平方千米。是鄖陽地區最大的大型土壩水庫;同步修建的壩後式水電站,裝機9100千瓦。


………

據資料統計,五十年代全省興建水庫137處,其中1957、1958、1959三年就建了127處,佔92.7%。經過這一時期的建設,湖北水庫工程總體布局已基本形成。

湖北省的水庫建設,國家給了很大扶持,全省人民尤其是農民作了很大貢獻。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武漢紗廠停產,建築行業停工,工人響應號召,積極報名參加興修水利, 有1.5萬人分赴安陸縣徐家河水庫、京山縣惠亭山水庫和荊門縣漳河水庫參加施工。

統計表明:1950年至1996年,全省建設各類水庫1410處(不包括小二型)。其中大型水庫44處,中型水庫213處,小型水庫1152處,合計投資20.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2.4億元,民工建勤8.42億,佔40%。人民群眾積极參加水利建設,僅1957、1958、1959三年,全省上水利勞力高達530至580萬人之多,佔全省勞力的60%。

五六十年代大興水利,為我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解放前全省糧食最高年產115億斤,到1985年已上升到443億斤,水利發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