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和「立委」老將費鴻泰競逐黨內「立委」初選,引發「芯費大戰」,成為台灣政壇近期熱門話題之一。台媒認為,出現世代之爭不見得是壞事,但就看國民黨如何服眾。
徐巧芯與費鴻泰的激戰已非一天兩天,最初徐巧芯喊話費鴻泰進「內閣」、「不分區立委」,自己當「區域立委」,是「最好拍檔跟組合」,引發費鴻泰質疑徐是意圖使人不當選。國民黨初選登記時,雙方又上演暗樁大戰,出現6人登記的混亂局面,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不得不出手清理「戰場」。日前徐巧心更自曝,四年前費鴻泰曾找上她當側翼,攻擊當時挑戰「立委」的王鴻薇,公開致歉的同時,甚至說「不應該相信這個偽君子的話」。
「芯費大戰」打得激烈,連台北市議員秦慧珠、「立委」李德維都加入戰局。台北市長蔣萬安則也被「流彈」掃到,國民黨「中央選戰策略會報」成員名單公布後,徐巧芯大嘆自己爸爸不是蔣孝嚴,沒家世背景,怎麼努力都沒用。被問到青年從政,她還稱若爸媽不是「特別的人」, 建議不要來國民黨,蔣萬安簡直是沒調解就「中槍」。
實際上,台北市「立委」第七選區(南松山、信義)一直是國民黨的優勢選區,2008年「單一選區兩票制」後,費鴻泰一路四連霸至今。但分析近兩屆選舉,一次藍營陷分裂,楊實秋以無黨籍參選。另一回面對民進黨議員許淑華的挑戰,在「第三勢力」都參戰的情況下,費鴻泰得票率從最高的65.8%,下滑至45.1%、46.3%,最後僅以三點多個百分點、6000多票險勝對手許淑華。
台灣政治人物從議員轉戰「立委」,或是「立委」轉戰縣市長都是司空見慣。但以近兩屆的選舉結果來看,若在黨內初選留下難以化解的恩怨,無論最後徐巧芯或費鴻泰勝出,都可能影響當選幾率。萬一因此丟了一席「立委」,最大輸家還是國民黨。
台灣「聯合新聞網」發文指出,國民黨「立委」初選湧現世代之爭,不必以負面看待。國民黨該做的,是儘可能以最能服眾的初選機制讓有實力者出線。避免贏家被認為勝之不武,輸家心生不平拒絕「抬轎」。
「聯合新聞網」文章認為,這場「費芯之戰」,除了初選機制爭議,還是國民黨人才流動問題的縮影。也因為如此,台灣「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才會建議將費鴻泰、賴士葆列為「不分區立委」,通暢人才管道。問題是,國民黨現在仍糾結2024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問題,對於立法機構過半的議題幾乎沒任何討論。這讓當過六屆「立委」的台中市長盧秀燕也忍不住提醒,立法機構席次重要性不下於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千萬不要忽略。台媒也提醒,國民黨除了為重返「執政」傷腦筋,更要對「立委」布局多費心。(海峽導報駐台記者 林靜嫻 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