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位於山西五台縣台懷鎮,
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寺廟上百,僧侶上千。
歷經七代,發展至今。
僧自青黃佛教出,人自五湖四海來。
法於此交相輝映,心於此歸一向佛。
五台山佛教建築,
裝飾部件皆為藝術瑰寶。
彩塑懸塑,各代雕塑。
浮雕線刻,各色石刻。
柱額欄枋,多以彩繪點綴。
詩字碑匾,都為皇帝親筆。
五台山佛教建築,
結構布局皆為傳統延續。
木結構,軸對稱,大平面。
看屋頂,現等級,顯尊卑。
五台山香火鼎盛,遊客信徒絡繹不絕。
殿內光線弱,卻有百盞油燈閃爍。
進殿空間窄,卻有長隊在外等待。
我不願入內,便站在遠處靜靜地看。
我看見僧人在寺廟一隅,背靠立柱,雙腿盤坐。
一本經書持於手中,嘴裡輕念,眼向遠方。
我看見信徒從山下到山上,身磕長頭,口念經咒。
拍不掉的灰塵,抹不去的倦容,擋不住的虔誠。
我看見熙熙攘攘的遊客,三五成群,跟隨導遊。
雙手合十,依次入殿,卻也不知自己拜的是何方神聖。
五台山是傳統的佛教聖地,
加一點點世俗的煙火氣。
法鼓山,
位於台灣新北市三界村,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依山傍水,坐北向南。
注重教育修行,文化發展。
宣揚和平共修,心靈凈化。
法鼓山佛教建築,
外觀,
色調素雅,建材現代。
隨山勢起伏,建豎向結構。
內探,
油燈香爐不再,巨型佛像消失。
人造光源在上,簡潔佛像在前。
參拜面積增大,禪位數量增加。
誦經念佛靜坐,冥想參悟靜心。
法鼓山佛教建築,
運用建築元素表達佛家理念。
大殿之前,一水相隔,好似人生此岸彼岸。
順梯而上,登頂回望,好似塵世芸芸眾生。
法鼓山離台北市有一定距離,
我輾轉到達。
正值元旦假期,許多人舉家前來。
老人們堅持上山,期待參觀。
孩子們不吵不鬧,緊跟家人。
沒有人抱著急切的心情尋求庇佑,
而是給自己一個接觸佛法的機會。
不慌亂,不盲從。
用耳聽,用心悟。
法鼓山是新型的佛教園區,
專註宣揚佛法,追尋心靈歸屬。
當崇拜被敬畏和感恩取代,
人們也許能更加喜悅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