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選出新總統,剛上任就踩紅線
隨著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國際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北約組織加強了在歐洲地區的政治存在,越來越多的鷹派政客登上歐洲國家的元首寶座,世界在朝著多極化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更加嚴峻的地區安全挑戰。
捷克共和國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近日捷克總統選舉結果水落石出,曾經擔任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彼得·帕維爾贏得競選,替代前任的親華總統澤曼,成為捷克新的領導人。作為北約軍方出身的鷹派政客,帕維爾一直將中國和俄羅斯視為主要威脅,主張採取更加強硬的對華措施。
實際上,捷克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在此前一直非常友好。首先,捷克是最早承認新中國並且與之建交的國家之一,在1993年捷克共和國獨立以後,中方也立即予以承認並且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雙方商定,繼續沿用1949年10月6日為建交日。2016年,中捷兩國曾共同簽署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在捷克共和國成立以後,共產生三位總統,除了首任總統以外,其他兩位都曾赴華訪問,而前任總統澤曼在不久之前,還特別感謝中國在捷克抗擊新冠疫情的戰鬥中提供的大量援助,形容中國是「真正的朋友」。
而作為捷克共和國的第四任總統,帕維爾剛剛上任就踩中國紅線,公然與「台獨」頭目蔡英文進行了電話會談,強調台灣是捷克在民主自由旗幟下的「重要夥伴」,要與台灣深化關係。此舉無疑是師承於華盛頓的「混合型外交策略」,在冠冕堂皇的價值大旗之下,乾的卻是干涉他國內政、扶持反對派的腌臢勾當。捷克總統的外交風向之所以發生如此驚人的逆轉,是因為新任總統帕維爾已完全被北約和美國所控制。
捷克總統是美國和北約「傀儡」
現年61歲的帕維爾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首位來自原華約組織國家的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在蘇聯尚未解體時,他就作為一名軍人效命於彼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接受整套蘇式軍事體系的訓練。
1993年捷克共和國獨立,採取一邊倒的西化政策,軍隊也不得不完成北約化改造,此時,帕維爾從一個普通士兵開始青雲直上,直到2015年被美國提拔為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
捷克的「由蘇轉美」給帕維爾帶來了機遇,反共反俄的極端思想是他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作為一名深受北約和美國器重的鷹派政客,上任總統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美國霸權為虎作倀。
據悉,在帕維爾與蔡英文通話前,中國政府曾極力勸阻捷克方面,但帕維爾毫無意外地抱殘守缺,一意孤行,堅持要做北約和美國全球戰略的急先鋒。帕維爾這種違背前任政府承諾的行為,不僅踐踏了國際和歷史共識,更傷害了中捷兩國人民的感情,自然也就受到中方嚴厲的譴責。
中國對捷克報復手段有限?
當捷克新任總統與中國產生摩擦之際,西方還在不斷拱火,「歐洲價值安全中心」的所謂專家楊雅嚳揚言:中國對捷克的報復手段很有限。
楊雅嚳認為,中國和捷克的直接貿易額並不高,因此中方若以經濟制裁的方式反制,將不會有任何超出預期的效果。並且,如果像兩年前制裁立陶宛一樣,即不允許「含有捷克成分」的產品進入中國境內,那麼歐洲將不會坐以待斃,為了對等制裁,聯合美國推動「去中國化」是極有可能採取的手段。因此,經濟制裁這一招行不通。
此外,楊雅嚳還指出,中國正在努力尋求與西方,特別是美國達成和解。如果中國執意針對帕維爾的舉動展開反制,無疑會與改善外交關係的戰略相衝突。所以,中方的報復手段非常有限。
在西方看來,中國無法反制是一場巨大的勝利,但實際上與美國有所不同的是,中國不搞經濟霸權,對部分國家的制裁只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況且,中國連續五年蟬聯國際貨物貿易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工業製造國,工業產值是美國、德國、日本之和。一旦中國如同美國那樣,為了政治利益而不顧後果地隨意制裁,毫無疑問,世界經濟將陷入史無前例的永夜。
在2021年,因為俄烏戰爭的影響,能源短缺和糧食危機席捲全球,加上新冠病毒的陰影揮之不去,大多數國家出現經濟衰退的信號,即便是工業發達的老牌資本強國,也面臨著創造歷史高度的惡性通脹,捷克就是其中之一,全年平均通脹率在15%的超高水平之上。
通脹盛行,物價飆升,在歐洲地區引發橫跨多國涉及數百萬人的大罷工運動,就像德國從前一位落榜美術生所經歷的事情一樣,歐洲政壇風向出現劇烈變動,強硬的鷹派被推至台前,西方價值聯盟在國際上黨同伐異,世界大戰的幽靈將要重現人間。
而西方所關注的重點,僅僅在於中國是否能反制一個人口只有一千萬的小國。正確的答案是,一旦中國在貿易、金融等領域展開全面反制,世界會立刻朝著兩極化的趨勢飛速變化,考慮到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全球經濟都將遭受滅頂之災。
顯然,這樣的國際格局與中國的實際追求完全不符,只有多極化格局才是世界的未來,所以,西方所謂「中國報復手段有限」,既不是事實,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當下的美國,為了維護單極霸權的優越地位,已經把世界推到了萬劫不復的懸崖邊緣,各國只有保持清醒和理智,才能應對這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