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如何看待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去呢?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古人云「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無論是多麼偉大的大人物,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都逃脫不了最終離世死亡這一關的。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人的死雖然有一定的區別,但還是固有一死。既然如此,那麼究竟要如何看待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去呢?


遵循規律,順其自然。農村有一句俗語「人活百歲總歸死,樹活千年當柴燒。」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沒有人能夠改變。據古代的傳說,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6歲、宋代的張三丰活了211歲、遠古時的彭祖活了130多歲等等。這些如此高壽的人,最終也還是死了。即使是科學非常發達的今天,人類的預期最高壽命也不過是140歲而已。既然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規律,那麼我們就只能和必須遵循,順其自然了。

地球上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是人世間的過客,不管是活得歲數大壽命長的人,還是活得時間少壽命短的人,正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少年人都是會死亡的。死亡是人的一生的最後一道門,進去了門也就永遠關閉了。今天我去送別死去的人,而他日也肯定會有人來送別我,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平靜釋然,不留遺憾。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是視死如歸的楷模,曾激勵過無數個後來的志士仁人。而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求永載史冊名垂千古,但願平靜釋然不留遺憾。人生幾十年,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能對得起家人和社會,更對得起自己,也就死而無憾了。

坦然面對,科學看待。特別是對於老年人來說,如果年齡很大,身體又不好,到了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坦然面對死亡了。每個人都要相信科學,有時候由於疾病的原因可能死亡,即使有很多錢,但是錢只能用來治病,卻無法用來買命。哪怕身體很好,可是當活到一定歲數的時候,也還是要因為自然衰老而死亡的。

心理準備,活好當下。如果想開了以後,死亡並不是一件令人可怕的事情,有的人懼怕死亡,主要還是心理的因素,或者是自己嚇自己,或者是見過異常痛苦死亡的情景而引起的內心恐懼所致。其實,只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不會太害怕死亡了。

既然活著,就務必好好地活著,活好當下,活好每一天,盡量讓自己活得有質量和有尊嚴一點為好。人們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只是活在一口氣上,其它的應該都是過眼雲煙罷了。活一天,就開心快樂一天,等到死去的那一刻,一切也就會十分坦然了。因為,我們一定要對人的死亡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還是要好好珍惜才對。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