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長榮海運給員工發52個月年終獎,引發全網關注。
文丨BT財經 夢蕭
近日,媒體曝出台灣省長榮海運給員工多發52個月的薪資作為年終獎(有消息稱60個月),一時引來眾多網友羨慕。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年白領年終獎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白領的平均年終獎為10227元,即便是年終獎最高的金融行業,年終獎平均也只有15152元。同時該報告還顯示,僅有36.6%的白領能拿到年終獎,相比起來長榮海運稱得上是「財大氣粗」。
在疫情影響下,很多企業裁員,連亞馬遜、位元組跳動這樣的巨頭企業都難逃裁員的厄運,長榮海運有實力發52個月年終獎,說明其在疫情下業績還不錯。長榮海運為何會如此土豪?海運行業究竟怎麼了?
疫情帶來的業績增長
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出現了下行,但不是所有行業都受影響,比如生物醫藥、海運行業就是逆勢增長的賽道,長榮海運身處海運行業在疫情下吃盡了「紅利」,才有豪擲數十個月年終獎的底氣。
疫情全球供應鏈危機導致全球航運持續火爆,堵港形勢成為常態化,海運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將海運運費不斷推高,在此情況下長榮海運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大漲。2020年年末,長榮海運就向員工發放了40個月的年終獎,今年年終獎又多出12個月,說明長榮海運的業績依然向好,比過去兩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財報顯示,2021年長榮海運總營收達到4894.07億新台幣(摺合人民幣約1108.4億元),增幅高達136.34%;凈利潤摺合人民幣達595.9億元,而2020年的凈利潤僅為10.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億元左右),2021年的凈利率直接翻了9倍左右,而2019年,長榮海運還處於虧損狀態,凈虧損7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00萬元,疫情開始後僅一年,長榮海運就實現了扭虧為盈。
2022年前三季度,長榮海運凈利潤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財報顯示,其前三季度凈利潤約合人民幣689.29億元,同比約增長72%,讓很多不太景氣的企業羨慕的是,長榮海運的毛利率高達68.36%。而在2021年,長榮海運的凈利潤率同樣達到驚人的54%。以此數據推算,2022年全年,長榮海運有望實現近千億元的凈利潤,這才是能夠豪擲52個月年終獎的關鍵所在。
細看長榮海運2021年8月到2022年7月這12個月的營收統計可以發現,營收同比增幅超過100%的有7個月,營收同比增幅最低的是2022年7月的37%,且自2021年8月以來幾乎呈下滑趨勢。
得益於新船陸續加入營運,再加上整體運價仍維持高位,長榮海運後勁依然十足。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7月,長榮海運運營船舶203艘,其中自有125艘,租入78艘,(船舶最新數據為206艘,但自有和租入船隻的增加數量無從考證,此處僅以截至2022年7月計算),總艙位達到157.85萬TEU(最新數據為163.26萬TEU),運力較5月增加7萬到12萬TEU。 佔全球運力6.3%的市場份額,在全球班輪公司運力100強中,長榮海運位列第六位。 此外,長榮海運還持有56艘總計54.18萬TEU新造船訂單。
2022年上半年,長榮海運累計實現營業收入新台幣3458億元,約合人民幣777億元,雖較2021年136.34%的同比增幅有所下滑,卻依然實現了高達82%的增長,凈利潤新台幣2117億元,約合和人民幣476億元,同比增長136%,凈利潤再創新高,達到61.3%。
無論是2022年上半年,還是二季度,亦或三季度,長榮海運的業績增長都很明顯,單季度營收增幅均超過70%,在大陸眾多行業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的情況下,海運生意異常火爆。
在連續三年爆髮式的增長之後,也為長榮集團張國華家族帶來巨額財富,2022年11月8日,《2022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發布,張國華家族以355億元財富位列第135位,是今年首次進入百富榜名單中財富增長最猛的富豪。
52個月年終獎有多少錢?
很多人可能對台灣省的基本薪水不太了解,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省2022年63個產業的平均月薪為43570元新台幣,較2021年微增3.74%,2021年全體產業平均月薪42000元新台幣,按人民幣兌換新台幣1:4.45計算,台灣省工薪族平均月薪不到10000元人民幣。
長榮海運的平均薪資明顯高出平均值,有業內人士透露,長榮海運的普通員工薪水約為6萬新台幣,以上述兌換比例計算,約為1.36萬人民幣。這個薪水和大陸白領階層薪酬基本差不多。
若以2021年40個月年終獎計算,僅年終獎就超過54萬人民幣,加上正常的薪水,一名普通的員工,一年能從長榮海運拿到超過70萬元人民幣,這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省,都是屬於高收入階層。
2021年長榮海運年終獎到賬的時候,很多員工驚呼,「從來沒看到這麼多錢」、「是不是看錯了?」而據媒體援引長榮海運高層透露的消息稱,「一次發52個月薪資雖然看起來很多,但過去10年海運不好,年終獎一直比長榮航空少,相較於金融行業每年4個月以上的年終獎,本次多發一些也是情有可原。大家苦了10年,這兩年也算熬出頭了,等於還他們一個公道。」
而今年年終獎若真發放52個月,那員工能從長榮海運拿到約合近百萬元人民幣的薪資。對比大陸企業,以華為為例,2021年華為拿出超500億元作為年終獎,為持股員工分紅,人均分紅超40萬元。華為作為大陸不差錢的科技公司,對待員工一直很豪放,但這次和長榮海運的「壕無人性」相比,還是落後一截。
大陸海運行業年終獎如何?
如果以華為來縱向比較,因不同行業,比較有失公允,就以大陸海運行業中的中遠海控為比較對象。
中遠海控是全球第三大班輪公司,在排名上是在長榮海運之上。其在東西主幹航線以及澳洲等航線均有較強競爭力。
據中遠海控2021年年報顯示,中遠海控共經營291條國際航線、54條中國沿海航線及80條珠江三角洲和長江支線,所經營的船隊在全球約100個國家和地區的329個港口均有掛靠。近期股價持續上漲,總市值超過1600億元。
同樣受惠 於疫情「紅利」中遠海控最近三年凈利潤出現「幾何倍增」之勢。 近四個完整財年的凈利潤分別是30億元、103億元、131億元和892.8億元。 而在2016年,中遠海控一度虧損91億元。 在2016年之前扣非凈利潤已是多年虧損,其中2016年扣費凈利潤僅百億元。
2021年,中遠海控創下歷史最好業績,平均日賺高達近2.5億元。扣非凈利潤約為貴州茅台的2倍、寧德時代的10倍,但和長榮海運的凈利率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
2022年前三季度,中遠海控扣非凈利潤為967.2億元,同比2021年同期的674.2億元增長了43.5%。凈利率也由2021年同期的33.72%增長至36.41%。雖然利潤率沒有長榮海運的高,但中遠海控的賺錢能力並不差,那麼中遠海控的年終獎如何呢?
據台灣省《中國時報》報道,中國台灣的長榮海運公司向員工發放年終獎,平均高達月薪的40倍,有的資深經理更是領了82個月的年終獎。
而據「財新國際」報道,中國航運龍頭中遠海控向員工發放高達30個月的年終獎金,年終獎金派發對象包括銷售和營銷人員在內的員工。中遠海控董秘在投資者關係平台予以否認,董秘表示中遠海控不存在那種年終獎方案,其公司員工工資及獎勵根據公司績效考核相關規定,會隨業績浮動而變化。
中遠海控是大陸航運板塊中業績較好,市值最高的一家,整個2021年大部分航運板塊的上市企業多實現了凈利潤爆髮式增長,僅有招商南油的凈利潤下滑了77%左右,其餘均實現了增長,除海峽股份增長6.61%和盛航股份增長16.23%之外,其他幾家均實現50%以上的增長,而中遠海控的凈利潤增長最為迅猛,增長了799.3%。中遠海控都沒有「豪擲」年終獎,其他幾家也沒有傳出特別離譜的年終獎傳言。
有業內人士稱,最近幾年隨著海運行業爆發,多數航運板塊的上市公司業績增長都比較迅猛,年終獎普遍都會比以前好。「但像長榮海運這樣誇張的年終獎,整個行業都只是個別情況。據了解,大部分海運企業的年終獎都在2個月薪水以內的範圍。雖然和長榮海運沒法比,卻比大陸大部分企業都高。」也就是說,以這些海運企業員工薪水一萬元為例,大部分能拿到的年終都在2萬以下。
高增長或難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疫情持續向好,各國經濟都在復甦中,原本很多國家和地區因疫情航運、海運受限制,疫情防控陸續放開後,海運市場最繁榮的階段或成為過去時。
以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為例,史上最高紀錄落在2022年1月14日的5109.6點,隨後持續下跌,截至2022年12月23日最新數據,該指數已經降至1107.09點,暴跌近8成。
即便是財大氣粗豪擲52個月年終獎的長榮海運,利潤也出現了明顯下滑。
據業內人士表示,全球海運市場受疫情影響,經過瘋狂的三年現在逐漸回歸常態,「2023年的航運市場,雖然不至於悲觀,但再像前幾年高速增長已經不太現實。」
從全球海運格局來看,長榮海運加入了三大集運聯盟之中的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之中,該聯盟其他成員還包括法國達飛輪船,以及大陸方面的中遠海運集運、中遠海控收購的東方海外。
前幾年長榮海運高速增長除了疫情「紅利」之外,公司內部團結,管理到位也是一大原因,但自2016年長榮集團創始人張榮發去世後,四個兒子對公司控制權之爭也陷入白熱化,這種情況在2022年愈演愈烈。
2022年9月,67歲的張國華和其兄弟張國政達成共識,將解散長榮集團旗下兩大控股公司(巴拿馬長榮國際、長榮國際),集團未來或將走向分化。一旦分化,長榮海運的影響力和實力都將受損。
企業內部管理層出現問題,或影響和制約長榮海運的發展,52個月年終獎或成為長榮海運最後的瘋狂。
但對長榮海運的員工來說,年終獎確實彌補了前幾年行業不景氣導致的收入低下。明年在海運市場回歸常態化的情況下,能否還有如此大手筆的年終獎,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疫情給全球企業帶來了苦難,也給一些行業帶來了機遇,隨著疫情逐漸好轉,各行各業終將回歸正常,企業發展也終將要回到「打鐵靠自身硬」的鐵律當中去。
歡迎關注【BT財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