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歷史不同的是,人性總是躲在技術後,讓技術抗住人性所有的弱點,卻總是站在歷史前,讓歷史光耀人性所有的優點。人類也不斷反思,用技術開路,反覆磨礪人性,打造歷史。如果看見世界在崩潰,那也意味著即將新生。
每一個年頭裡,我們都會著意於新發生。今年,我們或會更觸動於那些已逝去。
2022年過去了,回想這一年,似乎發生了很多事,又似乎沒有發生什麼事。這個世界在距離最近的一次世界大戰七十多年以後,以百年世紀計,或已步入了中年危機。中年危機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煩躁,往前走揮不去的種種往後看回不去的種種。世事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你卻只能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中年危機是一種不可名狀。回望起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不過是一場草灰蛇線。到了欲說還休,只道天涼好個秋,方知百年變局已入中場。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有個女人,舉世矚目,但她終於不能再為自己代言。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這一年溘然長逝。作為英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在位時間最長君王,對於世人而言,這差不多是預料之中的意外。
即使在英國,王室是否應該存在的爭論似乎也甚囂塵上。女王生前接見的最後一任首相特拉斯就表現出了明顯的「藐視王權」意圖,甚至當面拒絕行大禮。但作為一位虛君,女王仍然得到了國內及世界較為廣泛的尊敬與愛戴。這可能不只是她的人格魅力,更是歲月的力量和歷史的機緣。她出生於一戰之後、二戰之前,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英國歷史上唯一自願退位的國王、大英帝國的盛極而衰、國家和國際體系的重建、聯邦國家民族的分裂……
百年來,這世界折騰不休,唯有這位虛君,因其「虛」而屹立。她的飽經世事,反而成為混亂時代難得的穩定器和粘合劑,成為民族國家在撕裂和破碎中掙扎的信仰和安慰。
世界始終在進步,她親歷了伯父因為執意要娶離婚女人不得不遠走他鄉;也親歷了兒子執意要娶離婚女人受到了世人批評但毫髮無損;還親歷了孫子要娶離婚女人並主動遠走他鄉得到了許多喝彩與資助。
有沒有她,這些都會發生,但恰好是她,站在歷史的這班列車上。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因為,世界似乎也並不總在進步,也許也在繞圈圈。
英國通脹在幾年前的負值後,扶搖直上九萬里,來到了幾十年的第一次兩位數突破。同時,經濟增速則在衰退邊緣徘徊。人們都在驚呼,儘管經濟理論和貨幣工具已經極大發展,上世紀的滯漲是否捲土重來?
儘管力主男人也應該自主享受女人的身份,但女人的自主性被打回了上個世紀,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了「羅訴韋德案」,取消憲法規定的合法墮胎權。英國倒是有「合法墮胎」,但今年被指控非法墮胎的女性數量一直在上升。一些女性因為不夠符合墮胎「流程」而鋃鐺入獄,即使在疫情期間亦如此。
伊麗莎白二世常被人稱為「流水的首相,鐵打的女王」。因其超長「待機」時間,她任命了15位英國首相。她的子孫或難以超越其在位時長,但對首相任命的數量卻不一定不能突破。長壽君主VS短壽首相,剛剛被女王任命的特拉斯轉眼就成為昨日黃花,兩個月三任首相,新國王登基的速度差點趕不上新首相換屆。
世界的亂亂治治還是亂亂,歐盟的分分合合仍然分分,女人終於不會因二婚而阻礙男人的政治前途但仍不能把握自己的身體,曾經需要仰視皇朝的殖民地子民坐上了帝國最高位。
有沒有她,這些都會發生,她始終默然不語,反而贏得了美譽,是歷史在創造歷史,或者,所有的君王,都不過是虛君。
抽刀斷水水更流
對有的人而言,命運不測,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街頭髮表演講時遭槍擊倒地,在被緊急送醫時心肺功能停止,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事發後,全球為之震驚,各國領導人都發去唁電,他也以國葬禮下葬。
儘管終年67歲與英女王的長壽相差甚遠,但作為首相,與女王相似,安倍是第一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戰後最年輕且任期最長的。
安倍政治資源雄厚,長袖善舞,兩次拜相,此次似又欲「捲土重來」,他的經歷,也是既向前又迂迴。
上任之初,安倍雄心勃勃,意欲改善與東北亞鄰國關係,慎重對待歷史問題。第二次組閣後,他推出「安倍經濟學」,藉助「三支箭」推動日本經濟邁向復甦態勢。他也不斷向美歐靠攏,推動日歐經濟合作協定(EPA)與不含美國的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11)談判達成妥協。
但一切似乎都不得不繞回來,他尋求修改二戰後制定的和平憲法,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致力於加強日美同盟關係,促成美日兩國外長和防長2+2安全會議,推出「俯瞰地球儀外交」。卻又因反恐法案激發民眾反彈,更在疫情開始後經濟遭遇挑戰,終於二次以身體原因辭任。
有他沒他,哪些事或者就不會發生,哪些事或者就會發生?歷史有千千結,人們想解開他們,會不會反而又將自己束縛得更緊?
舉杯消愁愁更愁
安倍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都有相當影響力,但使他極享哀榮的,恐怕也是這次毫無預兆的刺殺。世界承平日久,當街刺殺彷彿上個世紀的傳說,再現街頭,尤其是在日本,令人震驚之餘無不惶惑及不安。
刺殺本身,就是一個歷史不斷輪迴的過程。
自1885年伊藤博文廢除太政官制,實行內閣制以來,已有8位首相級人物遇刺,其中7位身亡。首相被刺的歷史,或也是日本政治改革與民族生態的歷史。
伊藤博文是日本的首位首相,也是首位被刺殺身亡的首相。年輕時的他曾秘密經中國偷渡前往英國學習,回到日本後四度拜相。在他的領導下日本軍國主義大行其道,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爾濱受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身亡。
第二位遇刺身亡的原敬,是首位平民出身的首相。他攻擊憲政黨內閣步入政壇。1921年在東京站被右翼青年刺殺。
第三位濱口雄幸作風強硬,有「獅子宰相」的封號。他不顧右翼勢力與軍方的反對,強行推動簽署倫敦海軍條約削減軍備,任上第二年被右翼團體成員刺殺身亡。
其後,五年內三位首相級人物被刺殺身亡。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介信也曾遭遇刺殺。
儘管此次兇手似無傳統政治目的,但其因所謂邪教等問題而造成的經濟、社會困境,或者正是當下世界的寫照。人民對政治人物的宏大敘事並不那麼關心,對涉及自身的細微末節有影響才是根本。
是被國運選中,還是被命運選中?民族主義的熱情,和民眾生活的疾苦,究竟哪一個是歷史的決定因素?
人生在世不稱意
也有人,時代已逝去,他還在漂浮。時代在漂浮,他逝去了。
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因長期重病醫治無效去世,終年91歲。俄羅斯總統普京對戈爾巴喬夫的去世深感哀痛,並給他的親友發去唁電。
戈爾巴喬夫曾是當時最年輕的最高層,他也堪稱長壽,經歷、製造和目睹了世紀變遷。
儘管戈爾巴喬夫並不像其他一些最高領導人一樣出身烏克蘭,但他與烏克蘭的淵源很深。正是在那裡度假時,他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機,繼而親歷也親制了更多。
到今天,人們猛然發現,這個地區的歷史問題沒有、從來沒有停止過糾結,且仍然對全球有深遠的影響。在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時,由於供應鏈斷裂、城市生產停擺、貨幣財政大放水帶來的高通脹已經讓人雪雪呼痛,地區衝突的猝不及防則進一步火上澆油。
制裁與反制裁,站隊與反站隊,在一個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沒有任何擴張野心的時局中,每一個人都聲稱感到了不安全。
作為極少數同時獲得美俄「雙邊」極高榮譽的戈爾巴喬夫,在漸變、突變、巨變、又漸變後,再次目睹衝突的發生。這一次,他沒有看到結果。然而,他是否真曾經看到過他想要的結果?
歷史是人創造的嗎?有時候,有的人看似創造了歷史,於是有的人一心也想創造歷史。但從更長的歷史看,歷史有它自己的趨勢。有時摧枯拉朽,有時逡巡不前,有時甚至反覆無常。只是,當歷史反覆無常,或會報以更加兇猛的摧枯拉朽。
明朝散發弄扁舟
在這一年,人們似乎對人類的逝去更加習以為常,而對「人類」的「逝去」憂慮又有增加。
Chat GPT橫空出世,展現出了超強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當人類在互聯網上已經退化到只能用單音節、疊音字和感嘆詞來進行描述和溝通時,AI開始以豐富多彩的語言能力加入社交環境。它有時滿腹經綸,有時不知所云,有時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但它如此鎮定,讓人類竟有時產生出了恍惚的敬畏之心。
我們被技術所輔佐,被技術所包圍,我們會不會也被技術所禁錮,甚或被技術所攻擊?我們會不會在技術所造就的強大網格化新空間里,成為平行宇宙中的一個小黑點,稍有不慎,便被拋物線孤立於時於世?
最強技術新貴馬斯克說,不會。不,他說,技術會拋下人類。但他的身體力行說,不會。一波三折後,他買下了推特,發現了技術改變輿論和政治生態的秘密,——程序是固定的,但程序員和他們的老闆是有偏好的。當大家對馬斯克的天馬行空任性妄為大加撻伐時,其實大家都一樣。馬斯克對推特員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推特對大眾何不也是如此?馬斯克將自己的任性藏在了資本市場的正當性背後,推特則是將自己的任性藏在了技術軟硬體的複雜性背後。
說到底,還不就是人性。說到底,都不過是人性。
技術與歷史不同的是,人性總是躲在技術後,讓技術抗住人性所有的弱點,卻總是站在歷史前,讓歷史光耀人性所有的優點。
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裡,當下無疑是技術最現代、最尖端的時刻。但經濟金融市場理論與工具如此發達,經濟危機的陰影卻越來越頻繁籠罩;通訊、交通工具與技術已經讓地球村的願景可以成為現實,地區與國家衝突與族群撕裂卻愈演愈烈;互聯網讓商品、服務、信息的流通在全球同時同步,全球卻越來越不同步,成為一場場雞同鴨講的實驗荒謬劇。
這裡沒有什麼信息的繭房,只是人性的皇帝新裝,在技術加持下不斷膨脹的難以自省。
技術能夠創造歷史,也受制於歷史。其內涵其實是,人類的進步在於對自身的克服,但人類的進步始終因人性的弱點也迂迴曲折。於是,像伊麗莎白二世這樣的虛君,在不解釋不作為中反而成為了典範,因為克服了人性最大的敵人,虛榮的狂妄。
後記
子老早就在川上曰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個世界上,我們總覺得有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有重要的人和不重要的人。
真的有嗎?
天不生仲尼,萬古也不會如長夜。天會生伯尼叔尼季尼。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總會有一個醒悟時刻,形成新的社會共識和價值觀,突破黑夜,再繼續前行。
人類經歷過一戰、二戰、冷戰……九死猶不悔的「作死」。但人類也不斷反思,用技術開路,反覆磨礪人性,打造歷史。
如果看見世界在崩潰,那也意味著即將新生。
仲尼是一種精神。只有當仲尼意識到自己不是仲尼時,他才是那個仲尼。
讓歷史來挑選,再讓歷史來評價。歷史即使停留,也一定會前進。而且會摧枯拉朽。
(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