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vs《新民叢報》:以人民的名義

民報》創刊後,為從思想上擴大革命派的影響,於1905年主動向改良派報刊《新民叢報》發起攻擊,雙方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展開了論戰:

第一, 要不要進行民族革命。這是整個論戰的中心。

第二,進行民權革命?

第三,要不要實行土地國有、平均地權

第四、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使中國招致瓜分?

論戰中,《新民叢報》雖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觀點,但總體上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 民報》從總體上把握了人民的心聲,時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報》的帶動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報紙也紛紛與當地的改良報刊展開了論戰,論戰持續了兩年多,最終以改良派的失敗而告終。

《新民叢報》失敗的原因:

第一:《民報》堅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叢報》堅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第二:《民報》立論以事實為依據,《新民叢報》只是推測,難以說服讀者。

第三:《民報》一方由孫中山坐鎮,參與論戰的有二十餘人;而《新民叢報》只有梁啟超一人招架。

論戰的性質和意義:

1.這次論戰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報刊發動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進攻,也是革命陣營與反革命陣營、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與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鬥爭,也是一次場關係到中國前途命運的鬥爭,在「中國往何處去」這個重大問題上,革命派佔了上風。

2.這次論戰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三民主義深入人心,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許多改良派的人也開始轉向革命派,同時通過論戰,革命派還培養起一批革命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