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罩鬆綁時間確定,滿足三個評估標準,室外基本可免戴口罩

最近一段時間,雖然台灣地區的新冠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但是他們已然躺平,逐漸放鬆了防疫政策,也在商議著鬆綁「口罩令」。近日,被島內民眾所關注的口罩鬆綁政策有了確切的時間。

(王必勝在節目中預告將在12月初實施第1階段口罩鬆綁措施)

環球網援引島內媒體23日報道,台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將在12月初實行第一階段的口罩鬆綁措施,到那時除了室外的擁擠場所外,均可不戴口罩,但在室內還需戴好口罩。至於第二階段何時放開,時間還無法確定。

王必勝稱,相比於某些國家和地區來說,台灣地區民眾的口罩遵從度比較高,但「(口罩規範)一定會越來越松,總不能一直戴下去」。

根據島內的情況來看,他們鬆綁口罩的評估要素主要有三個,如果能夠達到條件,即可在非擁擠的室外不戴口罩。

第一個評估要素是確診情況,王必勝表示,新冠病毒變異株BA.5從8月流行到現在,已經過了高峰期,甚至降低到4月底的標準,而且相較於10月份每天新增的數萬確診人數,目前已經逐漸降低到單日新增一萬多,疫情減緩。

第二個評估要素是醫療量能,也可以理解為醫療資源的承受能力。口罩可以幫助不少民眾預防感染,一旦鬆綁口罩,或多或少會出現疫情反彈,而醫療資源是否能支撐反彈很重要。如果醫療資源可以保證反彈後民眾正常就醫,即可滿足標準。

第三個評估要素是包括冬季的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比如流感等在內,如果條件允許,就會實施第一階段的口罩鬆綁措施。

(第一步是非擁擠的戶外可以戴口罩)

目前台灣地區考慮用三個階段解除「口罩令」,第一階段是「室外不戴、室內戴」,對於室外很擁擠的場合如跨年還是要實行防疫和正常生活的平衡。12月初如果情況不變,會先開放室外免戴口罩,這是第1步。

至於第2步,則是規定特殊的室內一定要戴口罩,例如大眾運輸、醫院、福利場所等。 王必勝表示,醫院有脆弱族群,一定要戴口罩,需要思考周全。第二階段的實施要看疫情的發展,冬季的傳染病較多,可能會稍微晚一點。

最後第3步以「僅建議戴口罩」為原則,也就是不強制民眾戴口罩。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鬆綁「口罩令」的行為甚至讓島內一些民眾認為不戴口罩將是新冠疫情結束的標誌,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台灣地區放鬆口罩令的因素很多,參考美國之前,由於中期選舉將近,急需營造出一種「疫情好轉」的假象,在這種背景下,鬆綁口罩與疫情防控無關,而是與政治有關。島內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數量雖然呈下降趨勢,但是想要新冠疫情徹底結束需要等到死亡率低於萬分之十,而台灣地區新冠死亡率約萬分之十七,仍高於流感的死亡率,因此鬆綁口罩措施並不代表新冠疫情的終結。

(戴口罩的台灣民眾)

台大醫院兒科醫師李秉穎也表示,鬆綁室外免戴口罩規定,不代表新冠肺炎已走到終點,只是走到另一個階段而已,新冠疫情完全結束的條件是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率低於流感,但現在社區流行的狀況還未達到這個標準,提醒島內民眾仍要小心防疫。

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大家也確實已經疲乏了,這是一場長期的鬥爭,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在這近3年時間內,人們也已經形成了戴口罩的習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徹底擺脫口罩的那天,新冠疫情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