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縣五堵初中:「舊貌換新顏」的背後

來源:教師報2020年10月21日,作者:丁洪剛,原標題:《城固縣五堵初中:「舊貌換新顏」的背後》

  如果不親自來看,你根本想不到幾年前還頻繁停電且飲水困難的一所山區學校,如今發生了很大變化:師生喝上了直飲水,建造了學生浴室,連廁所都成了水沖式。變化還不只這些,新建了教師周轉房、師生餐廳,還裝上了學生可視電話……

  這是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漢中市城固縣五堵初級中學的「舊貌換新顏」。「近年來,我們扶貧扶志,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吃得好、住得好、學得好,保證他們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該校校長鬍軍成說。在教育脫貧的「扶」與「被扶」中,五堵初中努力辦好山區教育,為貧困孩子改變命運提供了重要途徑。

城固縣五堵初中的教師公寓樓

「吃的住的用的,很多變化讓人感到自豪」

  2019年8月8日22時至次日6時,城固縣五堵鎮突降暴雨,洪水翻越校外河堤,衝垮圍牆,五堵初中校園變成一片汪洋:操場、校舍、庫房灌滿洪水,餐廳、廚房淤泥層層。

  災情就是命令。面對滿目瘡痍的校園,城固縣教體局特事特辦,從人員、資金方面大力支持,累計投入102萬元重建院牆、整治滑坡、修建排水渠。全校教師積極投入災後重建,清除淤泥,添置修復水毀設施。9月1日,看到學生如期開學,無一學生因災失學,老師們臉上露出了笑容。「沒有局裡大力支持,光靠學校真的是沒辦法。」回憶起這段往事,胡軍成激動地說。

  其實,對這所山區學校的薄弱設施改造,上級部門就沒有停止投入的步伐。通過「薄改」項目資金,該校建成了能容納343個餐位的學生餐廳,投資100多萬元建成學生食堂和學生宿舍;和城固二中投資12萬元共建「思源井」,籌資19萬元建成全縣第一家直飲水學校;投資47萬元改造旱廁,建成女生宿舍專用廁所;投入27萬元改造變壓器,由50KVA改為400KVA,學校頻繁停電的窘況成為了歷史;2016年建成教師公寓,18套住房提供給工作時間長的教師入住……「從吃的住的到用電用水,都是近幾年改變的。仔細回憶一下,才感覺到我們有些驕傲的地方。」說起很多設施建設是全縣學校第一,胡軍成語氣里充滿了自豪和驕傲。

  不僅在硬體上得到幫扶,在教師能力提升上,五堵初中同樣得到了不少幫扶。近年來,該校五名教師參加了「蘇陝交流」培訓,三名教師參加省級扶貧跟崗交流培訓,五名教師參加了薄弱科目英語、體音美教師對口幫扶培訓。近三年來,兄弟學校派教師到五堵初中交流輪崗30餘人次,有力促進了山區教師的專業發展,受訓教師都已經成長為各學科的骨幹。針對該校實際需求,幫扶學校也給予了五堵初中大量的物資幫助,有力地改善了轄區各校的辦學條件。

  五堵初中還多方聯繫志願者和愛心人士,先後捐助貧困學生十餘萬元。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朝陽」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連續三年開展支教活動,免費給貧困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文化補習,開設茶藝、足球、書法等興趣班培訓和多項文藝活動。上級的投入支持、外界的幫扶大大提升了五堵初中的硬體和師資水平,補齊了學校的「短板」。

「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扶貧」

  作為山區寄宿制學校,五堵初中貧困學生比較多:478名學生中353人接受資助,相當於4個學生中就有3個人是貧困生。針對貧困生比例大的狀況,該校實行每名教師包抓兩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每名黨員幫扶三名貧困生。

  扶貧要扶志。為了鼓勵貧困學生增強自信,五堵初中做了許多探索。讓優秀貧困生代表參加升旗、國旗下宣誓、誦讀感恩詞等活動,對他們進行勵志教育、感恩教育。學校還成立多個社團,開展關愛貧困學生活動,讓他們唱歌、跳舞,也可以把平時不好說的話給老師說、給校長說。山區留守學生非常普遍,為了關心貧困寄宿生心理需求,該校設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每天在休息時間開放,開通親情電話和親情視頻,讓他們和外出務工家人視頻聯繫,利用心理輔導室、科技活動室等部室為他們開展活動,聯繫知名心理專家進行心理輔導和疏導。在學生宿舍安裝廣播,實施「新一千零一夜」項目,每天給寄宿學生講故事、播新聞。

  在農村學校學生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五堵初中近幾年出現了學生迴流,人數逐年增加,從2017年學生435人,逐年上升到2020年478人。「我們最主要的就是把學校辦好。山區貧困戶學生多,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每個人都出息了,我覺得是最大的扶貧。這比資助效果好得多,尤其在貧困山區,把教育辦好就相當於讓貧困學生家庭脫貧。」胡軍成說,「經過努力,我們基本上實現了這個想法,在教學質量上我們不輸全縣任何一家農村學校,教育局發的『教育質量優秀學校』流動紅旗七八年來一直留在我們這裡。」

  五堵初中地處三縣交界,如今因為學校設施、管理、服務和教學質量比較好,吸引了兩個鄰縣不少學生前來就讀。三縣扶貧政策基本相同,只要是建檔立卡貧困生,享受的政策一樣都不少。生源來自三縣三鎮,學校控輟保學情況複雜,老師們做了大量工作,沒有一名學生因貧輟學。

  「通過這幾年教育扶貧,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師生溝通更加順暢了。」胡軍成介紹,以前教師對貧困沒有切身體會,現在包扶了貧困學生,到學生家裡走訪,路途艱辛,一些山區家庭的貧窮震撼了老師心靈,個別學生沒有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年齡大管不了,送學生上學等於是把學生交給了老師。「有了這種貼心的體會,老師們認為要改變自己教育觀念,不能嫌棄任何一個學生。」